不等長大就創業:少年引領的財商革命

15歲第一次創業,今年19歲的卜理恩,全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卻少了一些同齡人的天真。(攝影/吳宙棋)

「我領出一個月賺來的現金,鋪在家裡的桌上,跟父母說:『這是我賺的,比你們還多。』」卜理恩笑著回憶那一幕,他這麼做只是希望父母可以成為他的朋友、夥伴,認同他的決定。

15歲那年,他靠著流通二手球鞋,賺到一筆可觀的收入。準備升上高中時,父母希望他回歸正軌,以學業為重,結束這種「工讀」般的生活方式。然而,對卜理恩來說,這並不是打工,而是事業的開端。

「我知道長輩們認為學歷很重要,我的父母親都是博士,他們希望我好好念書,把創業的事留到長大再說。」卜理恩說。他明白父母的期待,也感謝他們的支持,但他有著不同的想法——如果人生方向已經確立,學校的課堂已經無法滿足他對世界的好奇,他不願等待,而是選擇立刻啟程。

19歲的卜理恩,全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但神情卻顯得更成熟,少了一些同齡人的天真。他曾收過美國知名商學院的錄取通知,也短暫在新加坡讀過大學,如今,他選擇輟學,全心投入自己的創業。他的成長歷程,始終在教育體制的邊緣遊走。

圖說:卜理恩的創業團隊共三人,年齡稍長於他,但仍是相當年輕的創業團隊。圖右為創業夥伴傅凱靖。(攝影/吳宙棋)
卜理恩的創業團隊共三人,年齡稍長於他,但仍是相當年輕的創業團隊。圖右為創業夥伴傅凱靖。(攝影/吳宙棋)

社群影響力與財商教育的傳遞

「我正在做的事,是媒體,是教育,是金融。」

他與兩位年輕夥伴傅凱靖、王光宇共同創辦「創勁財商教育」,這是一個聚焦於財商與思維訓練的線上教育品牌。他們所經營的 IG 頻道「SAGE 創勁財商教育」(@sageducate),帳號設立兩周內,自然流量便已由零飆升到60萬。

「我比較像一個一直在問問題的人。」他說。

這些問題來自他自己,也來自社群中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他的短影音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場思維實驗——讓年輕人從懷疑中找到自信,從失敗裡看見方向。他的觸角不只停留在單一平台,還延伸到「重擊學院(The School of Hard Knocks)」中文版 IG 頻道,精選美國原始內容進行在地翻譯與編輯,這個頻道目前每月自然觸及流量高達1500萬至2500萬,吸引年輕人來這裡學習如何管理財務、思考風險,並面對挫折。此外,他們還透過「真實世界學院」(@t8.realword)分享網路賺錢的思維與技巧,將海外的成功案例本地化,提供年輕人一條更快走向財務自由的道路。

「為什麼學校沒教的東西,卻決定我們的人生?」

卜理恩認為,學校教育缺乏實戰操作,而「創勁財商教育」就是他給出的答案。他設計的課程不只是講解概念,而是引導學員一步一步去實踐,從自我挑戰到資產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實際任務。他強調,「學習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考試。」

更特別的是,他的經營方式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陪伴。他親自回答社群上的每個提問,甚至是那些在深夜發來的求助訊息:焦慮的高中生、徬徨的大學生、剛剛失業的上班族。在這些互動中,他扮演的不只是老師,而是一位同行者,陪伴他們在生活挑戰中找到出口。

這樣的影響力,也延伸到他們實際的社會參與。他和團隊曾深入偏鄉進行財商教育,讓資源有限的孩子也能認識理財觀念;他們也資助運動員,協助他們在競技生涯之外找到生涯轉型的契機;以及透過「真實世界學院」,幫助失業者與想轉職的年輕人,找到網路創業的可能性。

他說,自己和其他青少年沒什麼不同,只是比較早知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他的故事,讓人不自覺地想起另一個名字——愛迪生。

那位發明電燈的科學家,其實早在14歲便展現了卓越的商業直覺。在他的自傳中曾提到:他在火車上販售報紙與糖果,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中,觀察到當時社會對於資訊獲得的需求,於是在車廂中自設印刷機出版報紙;也曾靠著父母親給他的一小片土地賺錢,解決家中的財務問題。學校教育容不下他的節奏,他便自學實驗與發明,在失敗中逐步拼湊成功的模樣。

卜理恩也像這樣。他不等誰頒發認證,也不靠傳統軌道走到舞台中央。他靠自學,經營社群,設計課程——既是學生,也是導師。學習與創業是他長久探索的旅程,途中遇到人們,有些是曾經的自己,這也是他想要陪伴與扶持年輕人的理由。

當被問到,如果從現階段的里程碑回望,他想對那些正在尋找自我方向的年輕人說什麼,他引用了《聖經》路加福音中的一段話:「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他笑著說,「如果翻成白話文,我覺得就是《蜘蛛人》裡那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本系列文章同步收錄於風傳媒「百工人物誌」。 (相關報導: 化廢棄物為綠金:一把生物炭,承載大地的未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