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自己不易受騙。尤其是那些自認對詐騙話術耳熟能詳、具備警覺性與資訊判斷能力的人,更常低估自己成為受害者的機會。
這樣的信心,在面對熟悉的詐騙套路或莫名的中獎通知時或許管用,但在詐騙劇本不斷升級的時代,光靠心理防備已遠遠不夠。
那天,我接到一通無來電顯示的電話。對方語氣冷靜、聲音平穩,自稱是 165 反詐騙專線的人員。他說根據調查,我的身分證字號遭人申辦另支手機門號,而該門號涉及詐騙簡訊。為了避免我權益受損,他希望我盡快完成報案自保。
這時,我的理性與本能開始產生衝突。理性告訴我:「這可能是詐騙。」但本能卻在問:「如果是真的怎麼辦?」畢竟,對方手中握有我的部分個資,話術聽來也頭頭是道。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我身分證遭到冒用或偽造?」
更令人不安的是,對方一開始並未將我視為單純的受害者,而是暗示我可能涉案。他語氣不急不徐地施加壓力:「你說你不知道這支門號,但我們查到是你本人親自申辦的,並不是委託他人。我不相信你不知道自己有辦過這門號。」
接著他表示他願意相信我,但建議我要立即報案,否則可能會停用我目前門號。他表示,另支門號是在新北市辦理的,若確認遭冒用,應聯繫新北警方處理。當我表達希望查證清楚時,對方表示願協助轉接至「警方報案電話」。
轉接後的那位「警員」更像一位執法人員。他請我本人前往新北市板橋親自報案,但若時間不允許,也可通融,改以電話完成。他強調這是正式的報案流程,全程將進行「電話錄音」,並要求我提供的資料必須完整、避免有錯。
這一切聽起來十分合理,甚至讓我一度以為這就是我清白的出口。不過整個過程中,所有來電——無論是所謂的 165、報案轉接,還是那位「警方人員」——通通都是之前「未知來電」的延伸。
有鑑於此,我當時明確表示希望保留查證空間,並不是不配合,而是想確認整個流程是否為詐騙。出乎我意料的是,對方語氣依然冷靜體恤,甚至主動留下必要資訊供我查證。
這一刻,我幾乎可確定:他們不怕我查證,可能他們賭的是「有些人不會去查」。若我當時多說幾句、多信一步,也許就會補上他們尚未掌握的那塊個資拼圖。
我之後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我打給中華電信客服,查詢那支門號是否登記在我名下。答案是否定的,那根本不是我的門號。
更令人震驚的是,中華電信同時確認該門號涉及詐騙簡訊,並已遭停用。這讓整件事情看起來更加真實,也讓我更佩服詐騙集團話術的擬真性。
當我確認真相後,反而產生一種說不出的不安。我本該鬆一口氣,但人性使然,我當下竟不免懷疑:「會不會是客服疏於查證了?是否之前那通電話反而更可信?」
當一段敘事足夠完整、邏輯通順,甚至穿插部分真實資訊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降低判斷門檻,傾向相信整體。詐騙集團正是掌握了這項心理漏洞——當資訊過於精準、過於順暢,反而令人喪失懷疑的能力。
更深層的危險,是這種操控可能引發自我懷疑。當我們的判斷與主流敘事出現落差時,第一個懷疑的往往不是外部資訊,而是自己:「會不會是我太敏感?想太多?」
這正是資訊操控時代最難察覺的風險:不是沒有人看見真相,而是我們開始質疑自己對真相的感知。
在各項敘事橫行的時代,懷疑與查證不只是防詐的基本功,更是守護心智主權的關鍵。唯有冷靜判斷、持續求證,我們才能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台灣又有網路詐騙新招!最近一堆人上當「銀行存款瞬間蒸發」,這些平台很多人在用 | 更多文章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