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央行赴立法院報告有關台灣是否成立主權基金一事,鑑於台灣的政治情勢與「實務」考量,台灣還是別碰觸為宜。
央行以「我國如果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中央銀行與政府相關基金(如四大基金等)所扮演的角色為何?」為題到立法院財委會專題報告,根據央行的報告,如果要成立主權基金,首批資金來源可採財政部發債、財政部撥款、或是財政部出資設立首批受託資金來源為公部門委託款等方式。
此外,央行表示對於政府成立主權基金「持正向態度」,但建議先訂立專法,設立獨立專責之主權基金管理機構;這點與財政部的看法相同。至於過去外界一直有拿外匯存底直接成立主權基金的說法,央行說「不宜直接無償撥用外匯存底予主權基金管理機構」,算是直接表示反對。
有關台灣成立主權基金一事,堪稱全台最「雋永」的議題,近20多年來差不多每隔一陣子就要拿出來討論、折騰一番,早在2008年馬政府初期的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就討論過,到2015年碰到經濟不景氣,在行政院的提振經濟對策中又提出此議,2016年蔡政府上台,當時的財經政務委員龔明鑫又大談成立「類主權基金」的構想;2年前又有立委直接提案想修央行法,要提撥10%外匯存底成立主權財富基金。
當然,到今天還要繼續討論此問題,顯然是「茲事體大」、從來就作不出結論,只好繼續討論。而因為成立主權基金議題的起源在利用龐大的外匯存底成立,因此央行意見變成關鍵。央行從十多年前彭淮南開始至今,雖然對成立主權基金的態度從最早的強力反對,逐漸軟化為不反對、再到「持正面態度」,但對動用外匯存底一事,則是「吾道一以貫之」的堅守反對立場。
以支持台灣成立主權基金者的理由看,有的是純粹看到龐大的外匯存底,覺得該「更有效益的運用」;有的是想讓政府掌握更多的投資資金,藉此扶植、支持國內產業發展;甚至還有支持者的理由是想藉著台灣主權基金的力量,到海外各國投資以「突破外交困境」。
簡單的說,這些理由都不成立、甚至不值一駁。看到外匯存底多就想用用此資金成立主權基金,央行其實已經多次駁斥這種錯誤想法,因為外匯存底不是政府手頭上可自由支用的「閒錢」,央行說得很清楚:那是對應民間部門所持有之新台幣通貨與金融機構轉存款等負債項目。因此,動用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想都不必想。
而如果是為了投資、「扶植產業」等目的,而讓政府以預算挹注成立,無論經費來源是以發債、撥款或其它任何方式為之,那麼,我們可以說:其實這些事政府早已在作:早期的行政院開發基金、之後改制為國發基金、蔡政府上台後成立的千億元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不都是政府用來投資與扶植產業的基金?甚至那些各式各樣的「國家隊」─如政府搞的創投、4大基金等,都可算是其實的一環。
但這種政府出資、投資、或是那些日益擴大的「國家隊」的型式,過去就已出現不少弊端,從「情節較輕微」的政治考量、到較惡劣的權貴關說,到更糟糕的腐敗濫權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有多少人能相信、肯定政府的治理、清廉,在政府早已掌握數千億甚至數兆元的資金後,再奉送數千億元給政府管控、投資?
至於以為台灣政府可藉著手上的投資資金「突破外交困境」,那就是對昧於國際外交情勢,天真到以為手上那一點投資資金就可收買大國的外交利益。如果事情真如此簡單,以政府掌握的投資能量,豈不早就作到了?
全球大概已經有40個左右的國家成立主權基金運作,不過,每個主權基金的資金、運作方式、投資決策都有不同,但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主權基金的運作也是成敗難論。但對台灣這麼一個政治「滲透」性高、信任度低、且早已出現不少堪稱弊案的「政治投資」案之時,要再捧上數千億元供政客揮霍投資,風險未免太高。 (相關報導: 台灣如果要設立主權基金,錢從哪來?為何不宜動用外匯存底?央行一次解答 | 更多文章 )
珍惜納稅人的血汗錢,成立主權基金這事,說說即可,別當真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