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宣布歷史性消息——第267任教宗由美國芝加哥出身的69歲樞機主教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他選擇「良十四世」(Pope Leo XIV)為教宗名號,成為教會史上第一位來自美國的最高領袖,他的當選也被視為天主教走向全球化、多元化的重要象徵,而儘管川普第一時間公開祝賀良十四世,但良十四世過往轉發批評川普政府的貼文也被挖出,兩人的立場是否分岐已引發關注!
良十四世的理念與立場是否延續方濟各風格?
良十四世延續方濟各的改革精神,關注社會正義、貧困議題與全球環境危機,他呼籲教會應回歸「為弱勢者服務」的本質,並強調移民、離婚者等邊緣群體也應被教會接納與理解。
然而,他在LGBTQ+議題上仍持傳統立場,未表態支持同性婚姻或性別多元概念,對部分自由派信徒而言,這是一種溫和但保守的信號。他也曾因在秘魯任職時處理性侵指控不夠積極而受爭議,因此外界普遍關注他在落實教會內部問責與透明化方面,能否有所突破。
他與川普政府的關係會產生矛盾嗎?
儘管川普在第一時間發文祝賀良十四世的當選,稱這是「全美的偉大時刻」,並表示期待與新教宗會面,但事實上兩人在部分價值觀上早有鮮明差異,良十四世曾於2015年在社群平台X上轉發批評川普反移民立場的文章,並指控當時的言論「與福音精神背道而馳」。
2025年2月,他更批評副總統范斯試圖用神學辯解移民驅逐政策,直言「耶穌從未要求我們分類愛的對象」,該貼文在當選後被瘋傳,也激怒部分美國極右人士,稱他是「覺醒教宗」或「馬克思傀儡」,雖然川普表面祝賀,兩人未來在道德與政策議題上的摩擦仍難避免。
台灣元首能否突破中國壓力,出席教宗就職典禮?
我國外交部先前就表示將積極爭取高層代表前往梵蒂岡出席就職典禮,由於台梵關係穩定,且梵蒂岡是歐洲唯一與台灣維持正式邦交的國家,外界普遍認為台灣具高度可能性受邀。
不過,中國自2018年與梵蒂岡簽訂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後,持續對教廷施加外交壓力,企圖降低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前副總統陳建仁先前也呼籲,總統賴清德若能親自出席將具有高度外交象徵意義,但此舉仍須考量中梵敏感局勢,是否升高政治風險。
良十四世的領導會為天主教帶來哪些轉變?
良十四世的出現,讓全球天主教信徒重新思考信仰與時代的關係,他同時代表了改革的延續與傳統的堅持,既展現包容姿態,也維持教義底線,未來他將如何應對內部透明化呼聲、外部宗教衝突、乃至與美中等強權之間的外交微妙關係,將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相關報導: 教宗方濟各病逝「死因曝光」!梵蒂岡揭「他生前留下遺願」…墳墓只要刻拉丁文名 | 更多文章 )
從美國芝加哥走向全球信仰舞台,這位教宗不僅改寫歷史,也將引領教會進入一個充滿挑戰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