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再度掀起全球關稅戰,台灣也被列入加徵高額關稅的名單。而這場貿易衝突早已跳脫關稅層級,更進一步演變為牽動全球金融市場的貨幣戰。隨著關稅戰接近尾聲,市場普遍認為下一個戰場將是匯率。新台幣近期劇烈升值,正是美國對匯率議題態度轉趨強硬的直接反映。專家指出,川普政府希望透過關稅與匯率雙重手段,壓低美元、要求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貨幣升值,藉此削弱他國出口競爭力,重塑全球經濟秩序。許多人不禁聯想到,198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升值日圓、開放市場,最終導致經濟泡沫破裂,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停滯。如今,台灣會重演這段「失落的30年」悲劇嗎?
廣場協議:日本繁榮的轉折點
1985年,為了解決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美、日、德、英、法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的核心,就是聯手讓美元貶值、日圓升值。短短兩年內,日圓兌美元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圓,升到1美元只換120日圓,升值幅度高達一倍。
對日本來說,這本來是美國要求日本「公平貿易」的手段,但日圓急升讓日本出口產業受到重創。為了救經濟,日本政府選擇大幅降息、放寬貸款標準,結果資金大量湧入股市與房地產,資產價格瘋狂上漲。東京的房價一度傳出「賣掉東京就能買下整個美國」的誇張說法。
然而,這場繁榮只是泡沫。1990年代初,日本央行為了抑制過熱的資產市場,開始大幅升息。結果泡沫破裂,股市與房價雙雙崩跌,銀行壞帳堆積如山。日本經濟從此陷入長期停滯,薪資倒退、年輕人買不起房、企業投資意願低落,這段時期被稱為「失落的10年」,後來甚至延長為「失落的30年」。
失落30年:學界仍無共識,政策失誤與社會結構同樣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廣場協議及其後的日圓急升常被視為「失落30年」的主因,但經濟學界對此至今爭論不休。許多學者認為,僅以廣場協議或匯率升值來解釋日本經濟長期停滯過於簡化。事實上,日本央行當時的貨幣政策錯誤:包括過度寬鬆刺激資產泡沫、之後又過度緊縮導致泡沫破滅,被認為是造成經濟重創的重要因素。此外,日本社會快速老化、勞動人口減少,也讓經濟結構調整更加困難,放大了政策錯誤的影響。再加上日本企業文化與社會結構對產業創新與轉型的阻力,以及全球產業趨勢不利於日本傳統優勢產業,這些複雜因素共同交織,才造成了長期的經濟低迷。
川普關稅及貨幣戰下的台灣:歷史會重演嗎?
時隔近四十年,美國再次對主要貿易夥伴出手,這次台灣也被波及。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表面上是為了貿易公平,實際上卻是希望透過關稅和匯率雙重手段,逼迫各國讓步,讓美元貶值、製造業回流美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關稅戰逐漸進入尾聲,專家普遍認為下一個戰場將是貨幣戰。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明確指出,「川普關稅戰已接近尾聲,下一個戰場會出現在貨幣戰,而台灣將可能承受相當大的升值壓力」。這與當年日本在廣場協議後被迫升值日圓的情境極為相似。當時日本因匯率急升,出口競爭力大減,導致經濟泡沫與長期停滯。如今台灣也面臨台幣快速升值的壓力,若台幣大幅升值,台灣出口產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將面臨極大挑戰,企業獲利受損,甚至可能引發資產泡沫與經濟停滯的惡性循環。
台灣與日本的異同:危機與轉機
不過,台灣與當年日本也有明顯不同。首先,台灣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等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關鍵地位,這是1980年代日本所沒有的「護國神山」。此外,台灣的外匯存底充足,央行調節匯率的能力較強,政府也有過去產業轉型的經驗。
但危機依然存在。台灣對美出口比重高,產業結構仍以傳統製造為主,房地產市場也有過熱跡象。如果政策應對失當,台灣仍有可能步上日本的後塵。
專家:政策選擇決定未來
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中央研究院學者李宗榮、林宗弘,以及經濟學者章定煊等,都曾公開指出,台灣政府是否能靈活調節匯率、推動產業升級與分散市場,將決定未來經濟能否避免重蹈日本覆轍。
川普發動的新一輪關稅戰,讓不少人回想起當年日本的經驗。台灣的處境雖然不同,但在出口依賴、匯率壓力與產業轉型等層面,確實面臨不少變數。尤其是關稅戰結束、貨幣戰開打,台灣所面臨的國際壓力與日本「失落30年」前夕極為相似,這一波台幣升值與政策選擇,將決定台灣是否能避免重演日本的悲劇。 (相關報導: 台幣強升、美元持續走弱,日圓將成最大贏家?5大銀行點名「2貨幣」後勢最強 | 更多文章 )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驚人地相似。接下來情勢會怎麼發展還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變局,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