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繼上週五(2日)單日強升逾3%後,市場高度關注今(5日)是否會摜破「30」整數大關、直探「2字頭」。匯率的急遽升值引發產學界高度憂慮,根據工商時報,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示警,在基本關稅成本壓力下,匯率若持續大幅升值,恐對低毛利出口企業形成「雙殺」,經營風險劇增,甚至可能引發無薪假與裁員潮。工商團體則呼籲政府應適時介入調節,減緩衝擊。
匯損侵蝕利潤,低毛利企業首當其衝
吳大任教授指出,台灣出口商目前即便暫獲關稅豁免,仍需面對約10%的基本關稅。對於毛利率僅約20%的企業而言,若再加上新台幣升值6%至7%以上(例如從33元升至31元),兩者相加的成本壓力極為沉重。
他舉例,一筆100萬美元的訂單,在匯率33時可換得新台幣3300萬元,但若升至31,則僅剩3100萬元,匯損高達200萬元,足以將原本微薄的利潤轉為虧損。這將導致廠商不敢接單,後續可能衝擊就業,引發無薪假甚至裁員。他強調,毛利率較低的企業在此波升值中風險最高,高毛利企業雖受影響,但仍有獲利空間。
吳大任認為,近期台股反彈吸引外資匯入,推升新台幣需求是主因。雖然預期央行不會放任情況惡化,但若無強力干預,升值壓力恐將持續。
歷史殷鑑,2020年曾現中小企業倒閉潮
回顧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新台幣也曾強升至28元兌一美元。當時雖有部分企業成功轉型、提升附加價值,但更多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則難以承受壓力,最終黯然關廠。歷史經驗令各界不敢掉以輕心。
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也表達深切擔憂。他指出,若新台幣真的升至28元,與先前33元相比高達5元的匯差,對自行車、工具機等傳統產業將是巨大打擊。
更嚴峻的是,相較於可能維持穩定甚至貶值的人民幣,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將明顯弱化。同時,還需面對來自南韓、日本等鄰近國家的競爭壓力,以及潛在的關稅戰衝擊。賴正鎰因此呼籲政府與央行應適度介入調節匯市,避免新台幣升值幅度過大、過快,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財經專家:避險操作反加劇升勢,壽險業匯損壓力山大
此外,財經專家游庭皓也指出,新台幣匯率升勢過於迅猛,已導致出口商及壽險業者面臨急遽惡化的匯兌損失。在此壓力下,不少企業為求緊急止損,紛紛湧入市場進行避險操作(如拋售美元、買入遠期外匯),然而這種集中的避險需求反而形成了短線的資金壓力,進一步推升新台幣的單日升值幅度,形成一種「越避險、升越快」的短線循環。
游庭皓更點出台灣金融體系的深層隱憂,特別是壽險業。他警告,壽險業手中的美債部位近年已因美國的「暴力升息」而承受價值減損的壓力,「(新台幣)再這樣(大幅升值)下去」,疊加嚴重的匯兌損失,明年壽險公司恐怕將難以發放股利,屆時股東可能「只能領到環保杯」作為紀念品,凸顯問題的嚴峻性。
市場正密切關注今日新台幣走勢,以及中央銀行的態度。如何在穩定匯率、抑制通膨與維持出口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正嚴峻考驗著政府的財經智慧。 (相關報導: 新台幣暴衝,2行業恐成重災區!央行放手不救?背後策略公開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