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社會的1歲男童「剴剴」虐死案22日起台北地方法院首度開庭,將與國民法官展開為期3星期的審判,全案預計5月13日宣判,涉嫌虐待的保姆姊妹劉彩萱、劉若琳目前皆收押中,而劉彩萱昨(30)日下午態度大轉彎認罪。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在4月28日拿到起訴書後,將開罰劉姓保姆姊妹各新台幣60萬元。
保姆姊妹涉虐死男童剴剴!蔣萬安:將各罰60萬元
台北市議會下午召開「114年度台北市總預算第1次追加(減)預算案」報告,蔣萬安率市府首長列席備詢。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洪婉臻質詢指出,從「剴剴」案明顯看出台北市社會局重大缺失,甚至至今僅公布保姆姓名、完全沒有開罰,為此多次要求市府拿出態度,該開罰就要開罰。
洪婉臻要求市府應針對「剴剴」案,公布相關姓名及廢止證件,社會局也應依《兒少權法》對涉施虐劉姓保姆開罰。此外,社會局在「剴剴」案有涉失職,台北市政風處應主動調查責任歸屬,市府也應協助家屬依法申請國賠。
對此,蔣萬安答詢表示,會要求社會局再度釐清視訪員部分,至於行政裁處,市府已在去(2024)年向檢方索取資料,當時就有要開罰,也已在今(2025)年3月再發函檢方索取資料,4月28日終於拿到起訴書等資料,市府將依法分別對劉姓保姆姊妹各開罰60萬元。
專家分析保姆為何態度大改認罪?
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對於劉彩萱認罪的心態轉變分析表示,當事人對自己證詞的轉變在法庭作證時非常常見,面對對自己有利或不利的證據採取不同說法是人之常情,此案比較需要關注的反而是犯嫌的心智狀態是否受特定狀況扭曲,導致證詞與記憶之間出現偏差,「對沒發生的事情相信已發生」。
王俸鋼認為,可能因為罪證確鑿、已被蒐集的資訊超出想像範圍,犯嫌不得不去面對事實,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自我否認、自我安慰地堅持「沒做這件事」。針對出現影響記憶與認知扭曲的可能性,王俸鋼則表示,某些情況下,例如當事人本身受到強烈虐待、記憶本身久遠、經過誘導或強烈刺激、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事件的暗示或扭曲等,才有可能影響當事人的想法。 (相關報導: 快訊》把1歲剴剴活活虐死!保姆劉彩萱「態度大改認罪了」當庭痛哭道歉 | 更多文章 )
王俸鋼表示,大多數人都會對小動物、小孩有惻隱之心,但還是有人做出殘暴行為,而目前需要更多背景調查才能做出判斷、不能直接連結到犯嫌是否有心理或人格偏差,這部分可能需要專業的司法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