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詐不能只是宣傳 打詐思維該變了

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分享若將個人財產視為一座城堡,「金流、數位流、資訊流」就是保護城池的三條護城河,「在詐欺案中,錢是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顏麟宇攝)

在台灣,詐騙案件屢屢成為輿論焦點,讓警政與司法體系疲於奔命;然而詐欺牽涉網路、金融、電信等層面,僅靠犯罪偵查無法壓制,如何往前堵住缺口才是關鍵,面對當前「越打越詐」的情況,傳統的打詐思維是否該有所改變?

根據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開發商Gogolook和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於2023年共同發表第一份「亞洲詐騙調查報告」結果顯示,59%台灣人每週至少接觸到1次詐騙,僅次香港、泰國、馬來西亞,進一步換算推估詐騙造成的財損,台灣近1% GDP被騙走,名列已開發國家第一,受騙者平均財損3.7萬。

而去年,在GASA第二份《亞洲詐騙調查報告》中列出亞洲各國最常見的十大詐騙手法,整體而言「個資盜用」、「投資詐騙」與「購物詐騙」為亞洲所有國家共同的隱憂,而台灣民眾遭遇最多的威脅為個資盜用(24%)。在遭遇詐騙事件後,民眾最關心的是錢是不是追得回來,然而根據2023年第一份調查數據來看,在損失追回比例上,台灣僅13.9%,日本和新加坡則分別是28.4%、24.7%,顯示台灣在打詐成效上,和其他已開發國家仍有差距。

金融機構是阻詐的第一關、也是最後一關

「從源頭來看,詐款並非從刑法詐欺罪傷的資料開始,而是從個人電腦資料保護開始,而個資的保護,就是跨機關間最難合作、跨越的一個障礙。」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分享,「英國防詐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放寬銀行之間個人資料保護的互通,一旦發現可疑或是高風險的資料名單,就能進行跨銀行間的資料分享。可以說,英國詐欺反詐騙的成功關鍵要點,金融機構的全面性變革功不可沒。」

林書立比喻,若將個人財產視為一座城堡,「金流、數位流、資訊流」就是保護城池的三條護城河,「在詐欺案中,錢是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因此,要有力的阻斷詐欺,金流絕對是重中之重。一般民眾的錢多半都在銀行,銀行自然位居管控重責,是阻詐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若跨銀行間不做個資的分享以進行高度聯防,自然就沒有辦法更積極地阻詐。」他舉例,每個被害人來報案,尤其是高額財損的被害人,會發現他的轉帳次數及帳戶一定會高達8、9個,「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可疑的警示帳戶即便很快地在第一時間被阻擋,詐騙集團很聰明,會持續誘導受害者再試第二個、第三個帳戶。當第一個帳戶發生問題時,就該有所行動!過去我們處理詐騙,多偏向攔阻加害人的部份,強化被害人的聯防,才是減少財損的必要之惡。」 (相關報導: 調查》台灣人騙中國人、中國人騙全世界!詐騙集團潛規則 政府砸上億互鬥實錄 更多文章

打通銀行聯防的任督二脈  才能加速金流阻斷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金融業在台是高度法遵,在嚴密的金融法規下,當前要做到跨銀行間的個資或警示帳戶分享,仍有相當的困難。「明明就清楚看到癥結擺在那,依舊滯礙難行,所以山不轉路轉,我們現在的作法,就是讓每一家和我們簽定MOU的銀行,用不同的攔截方法去試,哪一種方法有效,就提出來讓大家參考,只要有一家成功,其它家就跟進,這樣才能加速推進,要不然一群人等法規過了才做,往往會淪於紙上談兵,光是談就會談出很多障礙,根本走不下去!」林書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