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詐騙案件屢屢成為輿論焦點,讓警政與司法體系疲於奔命;然而詐欺牽涉網路、金融、電信等層面,僅靠犯罪偵查無法壓制,如何往前堵住缺口才是關鍵,面對當前「越打越詐」的情況,傳統的打詐思維是否該有所改變?
根據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開發商Gogolook和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於2023年共同發表第一份「亞洲詐騙調查報告」結果顯示,59%台灣人每週至少接觸到1次詐騙,僅次香港、泰國、馬來西亞,進一步換算推估詐騙造成的財損,台灣近1% GDP被騙走,名列已開發國家第一,受騙者平均財損3.7萬。
而去年,在GASA第二份《亞洲詐騙調查報告》中列出亞洲各國最常見的十大詐騙手法,整體而言「個資盜用」、「投資詐騙」與「購物詐騙」為亞洲所有國家共同的隱憂,而台灣民眾遭遇最多的威脅為個資盜用(24%)。在遭遇詐騙事件後,民眾最關心的是錢是不是追得回來,然而根據2023年第一份調查數據來看,在損失追回比例上,台灣僅13.9%,日本和新加坡則分別是28.4%、24.7%,顯示台灣在打詐成效上,和其他已開發國家仍有差距。
金融機構是阻詐的第一關、也是最後一關
「從源頭來看,詐款並非從刑法詐欺罪傷的資料開始,而是從個人電腦資料保護開始,而個資的保護,就是跨機關間最難合作、跨越的一個障礙。」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分享,「英國防詐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放寬銀行之間個人資料保護的互通,一旦發現可疑或是高風險的資料名單,就能進行跨銀行間的資料分享。可以說,英國詐欺反詐騙的成功關鍵要點,金融機構的全面性變革功不可沒。」
林書立比喻,若將個人財產視為一座城堡,「金流、數位流、資訊流」就是保護城池的三條護城河,「在詐欺案中,錢是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因此,要有力的阻斷詐欺,金流絕對是重中之重。一般民眾的錢多半都在銀行,銀行自然位居管控重責,是阻詐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若跨銀行間不做個資的分享以進行高度聯防,自然就沒有辦法更積極地阻詐。」他舉例,每個被害人來報案,尤其是高額財損的被害人,會發現他的轉帳次數及帳戶一定會高達8、9個,「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可疑的警示帳戶即便很快地在第一時間被阻擋,詐騙集團很聰明,會持續誘導受害者再試第二個、第三個帳戶。當第一個帳戶發生問題時,就該有所行動!過去我們處理詐騙,多偏向攔阻加害人的部份,強化被害人的聯防,才是減少財損的必要之惡。」
(相關報導:
調查》台灣人騙中國人、中國人騙全世界!詐騙集團潛規則 政府砸上億互鬥實錄
|
更多文章
)
打通銀行聯防的任督二脈 才能加速金流阻斷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金融業在台是高度法遵,在嚴密的金融法規下,當前要做到跨銀行間的個資或警示帳戶分享,仍有相當的困難。「明明就清楚看到癥結擺在那,依舊滯礙難行,所以山不轉路轉,我們現在的作法,就是讓每一家和我們簽定MOU的銀行,用不同的攔截方法去試,哪一種方法有效,就提出來讓大家參考,只要有一家成功,其它家就跟進,這樣才能加速推進,要不然一群人等法規過了才做,往往會淪於紙上談兵,光是談就會談出很多障礙,根本走不下去!」林書立說。
此外,刑事局也將聯合建置金融詐騙偵測暨預警機制,希望透過大數據分析及AI科技,以相互交叉比對驗證方式,找到潛在的人頭帳戶及犯罪痕跡。「從詐欺事件中,不難發現很多被害人是重複被害,如何竭盡所能讓被害人的錢不會被轉出去就很重要,因而要有類似紅名單的聯防外,在我們這邊建置資料庫的好處在能顧及到跨銀行間的個資保護外,一旦銀行攔阻失敗,也有「避風港條款」的免責部份,以提升上游端的配合度。」
過往面對詐欺,多半是從刑事思維出發,以抓到壞人為導向,「但是這樣的作法真的對嗎?」林書立拋出數字,「金融機構警示帳戶數量,自2020年後急遽上升,2024年已達14.9萬戶,這難道是台灣的犯罪人數增加了五、六倍嗎?這是因為詐騙集團要拿到錢,除了面取外,需要取得大量的人頭帳戶,這也是求職詐騙節節升高的原因,所以要保護住自己的帳戶,除了自身要有警覺外,銀行間的聯防真的是重要一哩!」
詐騙集團除了面取拿錢之外,需要取得大量的人頭帳戶,這也是求職詐騙節節升高的原因,因此保護好自身帳戶。 (示意圖/取自photoac)
現行法規修訂牛步 銀行端自覺發動改變以減少財損
兩年前,澳洲及英國就採取一個作法,當受害者第一次轉帳到可疑帳戶時,錢不會馬上轉進帳戶,而是顯示「PENDING」待查驗的狀態,讓受害者有緩衝時間確認過程是否有問題,能夠即時將錢追回。「反觀台灣,一發現被騙,打電話過去銀行錢就沒了,所以針對法規能否放寬,我們也曾向金融高層反映,得到的回答卻是僅有0.1%的人被騙,不能為了0.1%而影響其他99.9%的人。」林書立無奈地說,「我們要求的並非是全面的阻擋,原本就有固定的生意往來,自然不在此列,這樣的作法當然會影響金融秩序,但最後金融還是要跟世界接軌,如果美、英、澳、新加坡都能做到這樣的跨國合作,台灣沒有理由做不到!」
所幸,有感假投資詐騙的財損金額居高不下,僅透過第一線銀行員懇切的關懷提問,難於短時間內說服客戶,仍有銀行自發自覺發動改變。像是兆豐銀行創業界先例,推出「T+2延後交易猶豫期」反詐新服務,提供客戶2天的匯款猶豫期,爭取多一點冷靜思考的時間,讓客戶從詐團編織的美夢中清醒,避免因衝動匯款,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
最不受詐騙青睞的銀行 才是最成功的銀行
三十多年來,台灣在阻詐、攔詐、懲詐、識詐的投入不少,詐款數字卻仍持續地攀高,甚至獲得「詐款王國」的惡名;儘管有一些調查顯示,反詐無法徹底落實,在於宣導不足、民眾識詐能力有待提升,不過從打詐五法一直到近期對虛擬通貨、網路平台加強管控等作法修法的「打詐新四法」,真的就能徹底阻詐嗎?
「台灣金融法規嚴謹是有目共賭,銀行在高度法遵下,也建立良好的金融環境與制度。隨著有感金融的推及,銀行更希望能夠提供好的服務,但是回頭想想,消費者最在意的根本應該還是財產的安全,即便會增加工作與負擔,銀行也需要竭盡所能地保護住客戶的資產。未來,銀行比拚的不是誰的服務快,而是誰能守護住資產,哪一家銀行最不受詐騙青睞,才是最成功的銀行!」
(相關報導:
調查》台灣人騙中國人、中國人騙全世界!詐騙集團潛規則 政府砸上億互鬥實錄
|
更多文章
)
林書立說,「近日,最熱門的新聞莫對於關稅大帝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台灣將被課徵32%,當大眾憂心此舉是否會造成經濟衰退、通膨上漲、荷包變薄時,每天發生的詐騙事件,對自身荷包、資產造成的損害才是超過100%!如果連傳統金融都無法阻斷詐騙,更別說要如何因應數位金融帶來的挑戰!面對當前「越打越詐」的情況,傳統的打詐思維一定要改變,除了宣導外,需要更積極的作為,不只是政府與執法單位要對抗不斷演進的詐騙威脅,每個人皆需要培養防詐意識,企業亦同樣要負起保護消費者不被詐騙的責任,才能聯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共同對抗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