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比爾・蓋茲,這位科技界傳奇,在最新回憶錄《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中,首次坦承自己童年可能帶有自閉症特質,並揭開了從「怪小孩」成長為微軟創辦人背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這本書不僅講述他如何用堅持與專注改變世界,更為每個與眾不同的人點燃了一盞希望之燈。本文帶你一探蓋茲如何將「不被理解」轉化為改寫未來的力量。
比爾.蓋茨,這個名字幾乎等同於科技革命與慈善帝國。然而,在他的第一本回憶錄《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天下雜誌,2025年)中,我們看到的不是那位掌控微軟的億萬富翁,而是一個內向、叛逆、甚至可能帶有自閉症特質的少年。《原始碼》聚焦蓋茨的童年與青年,從1955年出生到1970年代末微軟的早期歲月。
超專注力成為通往成功的「超能力」
書中,蓋茨坦白自己小時候並不好相處。他常與父母爭執,行為古怪,比如習慣性地搖晃身體(一種在自閉症譜系中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他回憶,有段時間父母甚至帶他去看心理治療師,因為他的固執與社交困難讓家人束手無策。蓋茨在書中寫道:「如果我今天是個小孩,可能會被貼上某種標籤,比如自閉症譜系。」
這句話不僅展現了他的自省,也讓讀者驚嘆:這個改變世界的天才,原來也曾是個不被理解的「怪小孩」。這種可能的自閉症特質,卻意外成為蓋茨的超能力。他對感興趣的事物異常專注,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當同齡人還在玩棒球或看漫畫時,蓋茨已經一頭栽進數學與邏輯的世界。他的腦袋像台電腦,總在高速運轉,拆解問題、尋找模式。這種「超聚焦」的能力,讓他在湖濱學校(Lakeside School)接觸到電腦時,如魚得水。
13歲那年,他開始學習BASIC語言,常常熬夜編碼,忘了吃飯、睡覺。這種執著,若放在今日,可能被視為自閉症的「特殊興趣」,但對蓋茨來說,這是他通往微軟的起點。蓋茨的道路並非獨行。
《原始碼》中,他花了不少篇幅描述與好友的互動,特別是Kent Evans和保羅.艾倫(Paul Allen)。Evans是蓋茨的知己,兩人分享對商業與技術的熱情,經常幻想創辦自己的公司。然而,Evans在17歲時因登山意外去世,這對蓋茨是沉重打擊。他在書中寫道:「失去Kent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不等人。」這場悲劇讓蓋茨更珍惜與艾倫的合作,也推動他更努力追求夢想。這些友誼成為蓋茨的支柱。
可能的自閉症特質或許讓他在社交上顯得笨拙,但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怪咖」,一起在學校的電腦終端機前度過無數夜晚。他們不是在聊天打鬧,而是在編碼、討論未來。這種環境讓蓋茨的「不同」不再是負擔,而是優勢。他的怪癖——比如對細節的偏執、對問題的死磕——在這群朋友間被接納,甚至被讚賞。 (相關報導: 創業年賺9億元、成績近滿分,18歲天才少年卻「遭15所名校拒絕」,背後原因曝光 | 更多文章 )
家庭支持成就了天才的獨特道路
蓋茨的家庭也功不可沒。他的父母雖然對他的叛逆頭痛不已,卻始終支持他探索興趣。母親瑪麗為他爭取到湖濱學校的機會,讓他接觸到1960年代罕見的電腦設備;父親威廉則教他如何將想法付諸行動。這種包容的環境,讓蓋茨得以將可能的自閉症特質轉化為創造力,而不是被標籤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