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是指:當一個新興強權快速崛起、威脅到現有霸權的地位時,雙方很可能因為恐懼、猜忌與戰略不信任,而走向戰爭。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分析了當時的兩個強權——崛起中的雅典與主導秩序的斯巴達之間的衝突。他認為權力轉移引發的根本不安,才導致了這兩個勢力的衝突:「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這在斯巴達激發的恐懼,使得戰爭在所難免。」
至於「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則是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理論。他研究了歷史上16個「新興強國挑戰現有霸權」的權力轉換案例,其中12次最後導致戰爭。艾利森認為,中美雙方正處於類似關鍵時刻,既有深度經濟依存,又面臨嚴峻的戰略對抗。
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於公元前5世紀,是古代最具毀滅性的戰爭之一。當時的霸主斯巴達雖與雅典簽訂了名為「三十年和約」的協議,試圖透過和平方式維持秩序,但隨著雅典逐步壯大、聯盟擴張,斯巴達與其盟友感到生存與權力正被侵蝕。
雖然雙方原本希望避免戰爭,但當戰略盟友開始改變態度,像是中立的克基拉(今日的科孚島)選擇加入雅典陣營,原本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導致斯巴達不得不為了穩住同盟體系而先發制人。這場預防性的戰爭持續了27年,席捲整個希臘世界,重創雙方。
這段歷史後來被視為第一個「由權力轉移導致的戰爭範例」,也成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的原型。
為何說美中關係逃脫不了「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之所以受到關注,與美中關係的發展密切相關。美國作為當前的全球主導力量,在面對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與外交領域的快速崛起時,逐漸感受到戰略壓力。中國則試圖在區域與全球秩序中扮演更大角色,導致雙方出現更多摩擦。
這些摩擦包括南海爭議、對台灣政策的歧見、貿易科技戰、晶片供應鏈脫鉤、區域軍事部署等,被許多觀察家視為「現代版修昔底德陷阱」的具體體現。許多國際政策智庫也開始將此理論納入對美中關係未來走向的評估。
學者怎麼說?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指出,過去500年全球出現過16次「新興強權挑戰既有霸主」的重大權力轉移,其中有12次最後走向了戰爭。他因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用語,警告世人結構性張力如何帶來潛在災難。
另一方面,著名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則認為,這並不是宿命。他指出,只要雙方建立穩健的制度安排、強化經濟互賴與戰略溝通,戰爭仍可避免。奈強調軟實力與多邊合作機制,認為冷戰後的國際秩序雖然有裂縫,但仍足以承受強權競爭帶來的壓力。
與之相對,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則持較為悲觀的現實主義觀點。他認為,美中之間遲早會進入直接對抗,因為國際政治本質上是一場零和遊戲,沒有強權會甘於接受另一個霸主的興起。
註:現代學界對於修昔底德陷阱是否適用於美中關係,仍有爭論,部分學者認為歷史情境不同,不能簡單類比。
台灣學者怎麼看?
國防安全研究院院長翁明賢指出,雖然台灣位處中美戰略競爭的第一線,但不能把修昔底德陷阱當作宿命。他認為,只要透過強化國防韌性、發展務實外交、加強與區域民主國家的合作,就有可能爭取到在風險中求穩的空間。
中研院的李忠憲副研究員也提醒,今日的權力競爭不僅限於軍事層面,更擴及科技發展、產業鏈控制、資訊戰與國際話語權等面向。他強調,台灣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尋求在對抗格局外創造合作契機。 (相關報導: 香格里拉高峰會-台北》約瑟夫・奈伊直言「不應用冷戰角度看美中競爭」 艾利森強調「維持現狀才能避免戰爭」 | 更多文章 )
監修:李忠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