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馬利亞近日宣布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自4月30日起,所有由台灣或其附屬機構簽發的護照及相關旅行證件,將不再被接受用於進入、離開或過境索馬利亞聯邦,對此,中國外交部對索馬利亞禁止台灣公民入境的舉措表達高度讚賞。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索馬利亞禁止台灣護照入境,相信不少台灣朋友會反射性地看到北京對台外交施壓的面向,但這件事值得台灣冷靜以對,不能只是生氣,不能只是抱怨,更不該又再只是陷入內部朝野相互指責的循環。
翁履中在臉書撰文表示,這起事件反映出台灣長期外交布局的2面性,一方面,任何政黨執政都會努力與民主政體建立實質互動,希望擴大主體能見度,這是必要也是正確的;但另一方面,任何政黨也都應該更坦承面對現實,與某些地區的交往本身就存在地緣風險,尤其當北京主導壓制台灣國際空間,不論是一軌的官方交流,二軌的非官方互動,都採取圍堵戰略時,每一次象徵性突破,背後可能都伴隨著中方推動實質性回擊的代價。
翁履中:台灣推動與任何民主國家連結時,更需要評估地緣政治風險
翁履中提到,台灣與索馬利蘭的交往,當然是外交工作的一種突破,但政府有責任在推動這類「外交突破」時,同步規劃風險應對機制,尤其是對台灣企業與公民可能因而受到的限制、歧視或威脅,必須預做評估。這件事提醒台灣,不論要推動任何深化與民主國家連結的策略,理想上都是正確方向,但操作上更需要務實評估地緣政治風險成本,否則,當台灣推進理想時,很有可能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讓台灣企業的全球佈局面臨實際困境,反而會削弱社會對外交政策的支持。
翁履中認為,如果考量大局,台灣或許可以思考策略性從索馬利蘭撤館,台灣作為全球唯一在索馬利蘭設有代表處的國家,這樣的外交象徵固然值得驕傲,但當駐外人員的安全與行政運作頻遭刁難,與其執著於外館數目,不如務實調整戰略,保留索馬利蘭駐台機構,維持雙邊關係的實質互動,而非硬撐一個逐漸難以維繫的海外前哨。
翁履中:外交非比誰站得久,而是比誰走得遠
翁履中指出,這不是退讓,而是務實選擇,外交不是比誰站得久,而是比誰走得遠,撤館不等於斷交,更不代表放棄理念,而是要將有限資源放在能真正發揮作用,保障人民利益的地方,政治意識形態的勝利,有時候抵不過一張能通行世界的護照,或是一份安全穩定的國際合作協議。
翁履中最後表示,台灣不是沒有籌碼,而是要更精準運用,每一個願意與台灣交往的夥伴,都是難得的資產,但每一次對抗北京的操作,也都可能觸動他國對自己「國家利益」的估算。對與台灣交往的國家來說,大家願意把台灣當好朋友,但對自己的利益不可能讓步,「簡單說,台灣的對外戰略,不能放棄理念,但務實至上!」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