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AI晶片產地追蹤法不只「擋住中國」?輝達沒表態 學者:台廠該高度警覺

美國議員計畫提案強制追蹤AI晶位置,防止走私中國。(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可能將宣布對美進口半導體關稅新制,台灣方面已提出意見書;美國民主黨眾議員Bill Foster將提案一項針對AI晶片供應鏈的新立法,目的是防止如輝達(NVIDIA)等AI晶片透過各種方式走私到中國。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根據《路透社》與多家科技媒體的調查,儘管自川普時期起即持續收緊對中國高階晶片的出口,但相關晶片仍透過第三國洗貨或企業偽報方式流入中國市場;他也提醒,台灣晶片產業在這波規則變動中,應該高度警覺。

針對美國國會擬推動AI晶片「產地追蹤法案」,翁履中今(9)日引述外媒相關報導指出,該法要求晶片設計商在產品中整合地理定位與遠端啟動驗證模組,以追蹤晶片是否仍被使用於符合美國出口授權的地點,並可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阻止其運作。提案議員認為追蹤技術已廣泛存在於AI晶片架構中,且有充分證據顯示,這些晶片已被大規模走私至中國,用於發展軍事級AI應用、甚至是生物武器相關系統,該法案將授權美國商務部於6個月內制定具體技術規則,而輝達對此立法尚未表態。

翁履中提到,有分析指出,法案通過將對AI晶片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包括AMD、英特爾、甚至新創AI晶片設計公司,都將被迫納入更高成本的追蹤機制;而全球伺服器與超級電腦系統供應商,也須重新整合軟硬體管理平台。且除影響美中技術博弈,也可能波及包括台灣、韓國在內的高科技製造基地。特別是台灣作為全球AI晶片製造重鎮,若未來「產地與出口監控」制度全面落地,將面臨更高的合規壓力與設廠誘因調整。

翁履中分析,AI晶片追蹤法案,是美中科技對抗升級下的又一劃時代舉措,不只要「擋住中國」,更是美國試圖「重新設計全球晶片供應鏈規則」的重要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這將帶來晶片產業結構性的壓力,設計端要納入追蹤模組,製造端要確保每顆晶片可驗證來源與終點,這會提高研發與生產成本,也可能逼迫全球供應鏈重組;特別是如果美國製造的產品豁免或審核更寬鬆時,「赴美設廠」的相對誘因將大幅提高。

翁履中提醒,台灣晶片產業應高度警覺,未來若每顆AI晶片都需要來源認證,甚至設計出遠端停用機制,對於出口依賴極高、技術複雜度極高的台廠來說,會是挑戰也是契機;尤其是在供應鏈透明化與合規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是否加速「部分產能移美」的決策,將可能改寫台灣科技業的下一個10年。他總結,法案通過與否未定,但可預期美國對AI晶片流向中國的追蹤與限制將進入立法實施與強制技術規範的新階段,對全球來說,美國國會展開立法的動作,預告了供應鏈國界將會越來越清晰的被紅線劃開。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