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從美國掀起的「對等關稅」政策,到全球供應鏈重整與利率大幅波動,這些變化不僅衝擊全球經濟,也直接影響以出口為主、金融高度開放的臺灣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臺灣壽險產業該如何強化體質、穩健發展,同時把握國際資金流動的新機會,朝「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邁進?這不僅是產業的課題,更攸關國家整體競爭力。
一、從貿易戰陰影看金融防衛縱深的必要性
美國推動「對等關稅」政策,代表著全球貿易自由秩序的倒退,對以出口為核心動能的臺灣經濟形成下行壓力,也間接打擊國內企業經營信心與保險需求。保戶投保行為轉趨保守,保單持有人對流動性的需求上升,進一步對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與現金流管理帶來挑戰。
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23年與2024年,壽險業總保費收入皆低於總保險給付支出。儘管資產端尚有利息收入與投資收益挹注,但在全球經濟環境動盪之下,壽險業的資金流動壓力不可輕忽。未來若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升高,引發金融市場連鎖調整,資產價格波動將加劇流動性風險,並可能衝擊資本適足性。因此,壽險業如何透過穩健的資本管理與風險控管機制,提升對突發經濟衝擊的承受力,已成為產官雙方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二、IFRS 17與新清償能力制度:提升資訊透明與市場信賴
2026年起,我國將正式導入IFRS 17與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距今僅剩7個月的準備時間。這場制度轉換,對整體保險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場深度體質檢視與重塑的重要機會。
IFRS 17的核心精神,在於揭示保單合約的實質盈虧結構,強調未實現利潤的分期揭露與風險調整機制,促使保險公司與市場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資訊對話。同時,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則引入風險導向的資本計提邏輯,對投資、保單、再保安排等各項風險進行更細緻的評估,避免資本評估過度依賴財報淨值。更重要的是,IFRS 17打破了傳統保險財務帳面「不易解讀」的慣性,要求揭露保單長期風險、現金流折現假設及未實現利潤分布,使保險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中展現更高透明度與比較性。這也是我國吸引境外投資機構參與保險資本與再保風險轉移市場的重要契機。
除了IFRS 17,我國同步推動的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亦有助於改善現行RBC架構及單純以淨值比對資本適足性的限制。透過參考國際資本標準並結合在地化與過渡設計,臺灣有機會建立更貼近本土風險樣態與經營實務的清償能力監理制度。 (相關報導: 金融熱議》16個月的生意,紐約「黃金街」2個月做到!「淘金熱潮」在曼哈頓街頭真實上演 | 更多文章 )
三、對接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願景:保險資金作為關鍵槓桿
臺灣壽險資金規模已超過36兆新台幣,無疑是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重要動能。如何引導這筆長期資金投入具經濟與社會價值的領域,例如國內關鍵基礎建設、淨零轉型產業、長照及健康照護創新事業,將有助於形成資本市場的正向循環。舉例來說,若壽險資金能透過基礎建設基金、REITs或綠色保單專案投資,投入都市更新、水資源建設、低碳運輸及長期照護事業,不僅能帶動國內產業升級,也有助於強化資金收益的穩定性,並達成保險責任匹配的目標。同時,發展創新型保險商品,如「永續目標連結壽險」與「退休信託型年金」,將結合保險保障與資產運用功能,進一步拓展壽險業在資產管理價值鏈中的角色。不僅呼應保險保障的基本精神,更可提升臺灣在亞太地區金融人才培育、監理制度與產品創新方面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