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大刀闊斧調整菸草政策,擁抱「科學減害」理念,將加熱菸等新型尼古丁產品視為降低傳統菸品危害的潛力工具時,台灣在此議題上卻顯得步履蹣跚。毒理學專家招名威博士近日投書媒體,直指台灣的加熱菸審查機制,已陷入長達近八百天的停滯,呼籲政府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讓審查回歸科學實證與法治精神。
招名威博士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前局長馬提·馬卡里主導下,政策明顯轉向,旨在簡化科學導向產品的授權流程,鼓勵能降低健康風險的創新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希望藉此打擊非法黑市,取得公共衛生與產業發展的平衡。川普政府的這項轉變,被視為是對科學實證與公共利益的積極回應,也與國際間日益增長的菸草減害共識相呼應。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台灣。儘管《菸害防制法》新法已上路近八百天,但針對加熱菸的「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不僅早已超過法定審查加上延期的期限(原定6個月+延長6個月),至今仍卡關超過兩年,懸而未決。諷刺的是,台灣本土科學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近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台灣首篇針對加熱菸煙霧化學成分的詳細研究。
研究結果明確顯示,相較於傳統燃燒式紙菸,加熱菸在11種關鍵的碳基醛類化合物(如甲醛、乙醛等)及4種主要的菸草特有亞硝胺(TSNAs,已知為強力致癌物)的釋放量上,分別顯著降低了8.7%至91.6%及85.7%至95.4%。這項本土研究的數據,證實了「以加熱取代燃燒」確實能大幅減少有害及致癌物質的暴露,其結論不僅與美國FDA、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及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評估一致,更為台灣制定相關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了堅實的在地科學依據。

然而,握有審查權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卻遲遲未能產出結論。招名威博士在投書中批評,國健署似乎採用了一套不符比例原則的高門檻,將審查程序推向了高度政治化的境地,甚至可能讓制度淪為少數人得以操控的工具。立法委員也曾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現行審查制度的設計不符合行政慣例,且背離了常規的審議或多數決原則。
這種審查的延宕與僵化,不僅阻礙了基於科學證據的政策落實,更間接導致了加熱菸的走私問題日益嚴重。黑市的猖獗意味著政府稅收的流失,以及無法有效監管產品品質與流向,潛在地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最終,受損的不僅是守法的業者、尋求減害選項的消費者,更是國家治理的公信力基礎。 (相關報導: 【立院火線】拿半世紀前公文羞辱公務員 陳瑩遭批護航加熱菸過頭 | 更多文章 )
招名威博士強調,當美國正試圖透過政策鬆綁與科學引導,讓合法的減害產品更容易取得,以此對抗非法流通與公共風險時,台灣卻似乎在意識形態與官僚程序的雙重束縛下,錯失了政策創新與科學應用的黃金契機。他認為,審查制度一旦偏離科學軌道,被意識形態和政治算計所主導,不僅是對科學的否定,更是對法治的踐踏。加熱菸的審查不應再成為行政延宕與權力角力的犧牲品。行政部門應立即檢討不合理的制度設計,拿出魄力,依據現有的科學證據、依法行政,確保審查過程公平、透明且有效率。唯有如此,台灣的公共健康政策才能真正邁向科學化、現代化,並與國際趨勢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