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藩觀點:理性懷疑不是背叛而是真愛台灣──台灣對美政策的失衡與出路

美國布魯金斯基金會發布台人對美看法的民調,發現有46%台人不相信美國出兵協防台灣。(圖/Mark Thomas @Pixabay)

台灣政府自2016年蔡英文成為總統以來至現任的賴清德總統,在對美關係上均呈現出一面倒的親美態勢。最近即使美國的川普總統對台灣課徵高額關稅,民進黨政府依然以哀兵姿態與美方談判,未見政府展現應有的態度據理力爭反駁。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首相與新加坡總理在同樣面對美國保護主義措施時,均以公開且嚴肅的全國談話呼籲國人團結一致共度難關,同時也對美國傷害盟友利益的行為感到不以為然。這樣的對比,讓不少台灣民眾心生疑慮,台灣社會近年也因此出現越來越多對民進黨對美政策的反思聲音。

然而,這些合理的質疑卻常被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與親綠學者簡化為「疑美論」,動輒貼標籤、抹上政治色彩,暗示親美才是愛台灣的表現,對美國有疑慮就是站在台灣的對立面。事實上,根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最近發布的民調,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度確實出現明顯下滑,認為美國在兩岸衝突時「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出手協助台灣的比例達到近五成,對美國持正面看法的人數也大幅下降。這樣的變化,其實反映出美國自身對台態度長期以來令人失望,尤其是川普再次執政後,多次將台灣描繪為「竊取美國利益」的指控,更令台灣民眾錯愕與失望。這些變化,並非台灣內部特定政治勢力操作的結果,而是基於現實感受所產生的合理疑慮。

除了對美信任下滑的民意警訊外,民進黨政府實際推行的對美政策也暴露出明顯的失衡問題。事實上,民進黨政府近年對美採取「一邊倒」政策,不僅缺乏自主性,更犧牲了台灣本可掌握的談判籌碼。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政府在缺乏充分國內社會討論與對價利益交換機制的情況下,便輕易放行台積電赴美設廠,導致在面對美國高額關稅時籌碼盡失。此外,近年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也屢屢引發爭議,不僅軍售價格經常一再追加,交貨期限動輒延宕多年,甚至部分武器品質與性能與預期不符。然而,台灣政府卻因早已形成「一面倒」的對美政策路線,而難以提出有力交涉的尷尬局面。這些對美支出與讓步,最終都是由台灣的社會與納稅人代價買單,因此台灣社會應當有權對政府的對美政策進行合理監督與質詢,而非無條件配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犧牲自身應有的利益與尊嚴。

民眾對美國政策抱持合理質疑,固然不應被輕易解讀為親中共或反民主,但不可諱言,台灣內部確實也存在一股長期以來敵視美國的聲音。反美的民眾認為美國因曾在歷史上背棄中華民國而不值得信賴,且隨著中國大陸崛起,他們認為台灣應該將重心轉向兩岸關係,而非一味依賴美國。不過,即使在兩岸關係相對和緩的時期,中共仍從未放棄對台灣的領土企圖,並且持續透過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對台灣施加壓力。且由於兩岸實力已嚴重失衡,台灣確實需要仰賴全球第一強權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協助重新平衡兩岸勢力,畢竟大多數台灣民眾仍不願意在對岸的制度下生活。從香港所謂的「一國兩制」及「港版國安法」的推行可以清楚看出,中共要的是對每一吋領土上的人民實現絕對的控制與對黨的忠誠,而非真正的自由與自治。台灣走過威權體制,今日的自由民主得來不易,絕不可能也不應該再走回頭路。

目前台灣政府在兩岸政策上與中國大陸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實質溝通與互信,因此在面對中美高度競爭時,台灣只能選擇一邊倒地押寶美國。然而,這樣單方面討好美國的政策其實存在極高風險。當中國大陸感受到台灣與美國愈走愈近時,對台施加的軍事與外交壓力只會變得更加強勁。同時,一旦美國基於自身國家利益做出不符台灣利益的政策選擇時,台灣也缺乏談判籌碼,只能以台灣社會與納稅人的代價被動配合。台灣政府過度依賴單一強權,不僅讓台灣喪失自主性,也讓自身在國際政治中更加脆弱。未來的台灣應該追求的是穩健、靈活且以自身利益為優先的外交及兩岸政策,方能分散風險並提升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談判空間。 (相關報導: 「疑美論」在台激增?學者:美國最看不起「這種台灣人」 更多文章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