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局勢劇烈變動、美國擬大幅提高對台農產品關稅的陰影下,素有台灣「糧倉」之稱的雲林縣正處於風暴前線。雲林縣政府昨(28)日下午緊急於縣農會舉辦《農漁畜產業關稅因應交流座談會》,縣長張麗善親自主持,邀集了地方產業代表、青農、以及包含台大農經系主任張宏浩、漁業署前署長張致盛等產官學研專家近百人,共同面對這場迫在眉睫的出口危機,尋求轉型與突圍之道。
張麗善在會中直言,雲林作為農漁畜產大縣,首當其衝。從蝴蝶蘭、茶葉、毛豆到鱸魚、吳郭魚等主力外銷產品,未來可能面臨最高達32%的關稅壁壘,同時美國牛、豬等產品的潛在進口壓力,更讓雲林的外銷產值與農民生計備受威脅。座談會上,氣氛凝重但討論熱烈,農會、漁會、產銷班、青農與合作社代表紛紛吐露第一線的困境與憂慮。
台灣大學農經系主任張宏浩點出,美國的關稅調整是全球關注焦點,對雲林農林漁畜各產業都將帶來衝擊,其中又以高度依賴進口飼料的畜牧業最為嚴峻,成本飆升將直接考驗產業的生存模式。雲林縣養豬協會理事長吳英吉也憂心忡忡地表示,台灣畜牧業原本在成本上就難與美國競爭,關稅疊加無疑是雪上加霜,懇切期盼政府能照顧農民生計。
立法委員張嘉郡則從不同角度分析,指出某些產業在特定條件下(如中國面臨更高關稅),台灣或可化危機為轉機,例如台灣鯛養殖業有機會提升在美國的市佔率。但她也強力呼籲中央政府,在進行關稅談判時,絕不能犧牲如稻米等基礎農業,必須堅守農民權益。
面對挑戰,張麗善強調,雲林農業不僅是地方經濟支柱,更是國家糧食安全與出口競爭力的核心。她明確指出未來縣府的施政方向:「我們不只要了解問題,更要集結力量找出解方。」她表示,在市場拓展上,將積極協助業者開拓日本、韓國、澳洲、東南亞乃至中東、印度等非美新興市場,並輔導取得國際標章、進行品牌升級,以差異化策略打開多元通路。
在生產端,張麗善認為強化契作制度、農業保險及冷鏈物流系統至關重要,這能有效降低風險、增加銷售彈性並穩定供應鏈。農業處長魏勝德進一步說明縣府已研擬的四大支持行動方案,包含「產業加值轉型」以推動智慧農業創新、補助養豬舍及禽舍升級改建;「強化冷鏈體系」以提升產能、優化加工場所及完善冷鏈設備;「獎勵標章認證」以加強「雲林良品」品牌建構、碳足跡標籤輔導與數位轉型;「海內外行銷」以積極進行國際拓銷輔導(如日前已召開畜禽產品外銷新加坡說明會),並結合食農教育推廣。 (相關報導: 川普關稅真有讓美國再次偉大?童子賢預言:美國貨架會變第三世界國家 | 更多文章 )
張麗善最後強調,縣府有責任與使命為農漁畜產業找出因應之道,確保農民權益,並透過轉型創新尋求永續發展。座談會的各項意見將彙整作為未來政策規劃的重要參考,持續提升雲林農業的韌性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