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人們會對快樂逐漸感到習慣或厭煩,因而會極力追求下一個更棒的目標,永遠無法滿足。為避免毫無節制地追求物質與財富,我們應該想想自己已經擁有什麼,才不致陷入與他人比較的無限循環中。
炫耀性消費與訊號只是一種競爭的方式。我們購買奢侈品來展示自己的地位,卻造成了奢侈品狂熱的問題:花愈來愈多錢在奢侈品上只為了贏過別人。這將是一場持續的戰鬥,因為永遠都會有人比我們更有錢。就算沒有人比我們更有錢了,我們也是糟糕的判斷者,就像第二章討論過的,一談到薪水,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認為別人都過得比自己好。
如果我們為了賺更多錢和超越對手而努力增加自己的生產力,這可以說是有建設性的心態;然而如果我們老是覺得別人比自己好,付出一切也無法得到回報,那麼最後不只會感到失望,也無法從已經擁有的東西中得到快樂。
我們把優先次序弄錯了。相較於毫無節制地追求物質與財富,我們應該想想自己已經擁有什麼。
看看下面兩個人,一個叫「緹娜」,一個叫「瑪姬」,你會喜歡哪一個?(如果性別對你來說很重要,可以用不同名字來取代。)
緹娜重視時間勝過金錢。她願意犧牲金錢以便擁有更多時間。舉例來說,她寧願工時短一點、少賺一點錢,也不願把時間都賣給工作只為了多賺一點錢。瑪姬重視金錢勝過時間。她心甘情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去賺更多錢。舉例來說,她寧願長時間工作好多賺點錢,也不願多點休息時間但少賺一點。
在一項受測人數超過四千五百人的研究中,認同時間勝過金錢的人要比反之者多很多。這樣的結果實在奇怪,因為在各種調查中,受訪者若有選擇,通常寧願有更多錢而不是更多時間。當然,金錢勝過時間的現象也符合過去一百年間消費主義成長的趨勢。我們以為自己想要更多錢,但如果真的訪問通勤的上班族,他們會說自己寧願有更多的時間。或許他們厭惡的是日復一日乏味的通勤,但以金錢報酬來安慰自己,相信它能帶來更多的快樂。
我們以為更多的金錢會讓我們更快樂,因為我們可以買更多奢侈品,但我們真正應該珍惜的其實是時間的可貴。
很多人以盡可能多賺錢為人生目標,因為他們相信金錢就是快樂的祕訣。1970年代約有1.3萬名大學新生參與研究,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為什麼上大學。最普遍的答案是為了以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賺更多錢,不過那些自評為更重視物質的學生,20年後平均來說對自己的生活更不滿意,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較高。 (相關報導: 「刷卡買就好了啊」看不見錢的時代,要如何教小孩理財? | 更多文章 )
這項關連性研究顯示,那些最終擁有財富的人並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人們常以為經濟成功是快樂的根源,但事實並非如此。
財富為什麼無法帶來快樂?為什麼我們不懂得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一只想要得到更多?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把焦點從快樂轉到我們的大腦如何做決定。先來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判斷的基本原則。其中一個原則就是相對論。相對論不僅是愛因斯坦描述宇宙時空的基本物理定律,也是地球生活最重要的組織原則。所有生物都根據相對比較的原則運作。即使是我們腦子裡最基本的單位,也是相對論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