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大校園裡皆有罷免團體在校園社群發文宣傳;有些團體選擇在校園外活動,恪守大家認知的「政治退出校園」,有些則直接在校內擺攤,卻也引來社會輿論以及校內同學對於「政治進入校園」的質疑。
筆者認為,大學作為一個思辨的場域,討論政治及公共議題本屬理所當然,只要不觸法即可。
在筆者所在的政大,可以看到罷免團體非常積極地在本校交流版與 Dcard 發文;各大罷免團體亦以 Threads 為據點,在台大、政大、清大、師大、北大、中央及台藝大等校同步推動。
這些團體強調「公民行動」、強調「自主發起」、宣稱「沒有政黨介入」;他們主張言論自由,認為政治本就應該在校園內。反對者同樣可以出來擺攤,也可以出來罷免綠營。
以政大來說,一開始媒體即傳出校方為了維持校園中立,不能為特定政黨宣傳;但後來又表示,依據《選罷法》第 52 條,只要不出現選舉即罷免之文宣、廣告等宣傳物即可。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大學校園須中立,禁止「來自校方」的政黨活動,但若是學生方面發起的公民活動及言論自由都應給予尊重。
筆者固然尊重罷免團體的自主性及立場表達,然而一系列的操作下來,不禁讓人懷疑:這麼多校在同個時間點發起活動,彷彿上頭及外部有組織或高人指點。且他們不約而同地先在各校社群壯大聲勢、大肆宣傳;在發現不受待見並引發部分同學不滿後,又開始指控大家不尊重他們,聲稱自己受到委屈、被輿論打壓。甚至與黃捷、范雲及張雅琳等民進黨立委召開記者會,指控有人騷擾、辱罵,並指稱校方主動打壓、營造受害者形象,以配合民進黨造勢,試圖博取輿論關注及支持。
罷免團體不斷強調自主性,但以政大為例,他們已明確表明只收取罷藍連署;其他學校也大致如此,並且與綠委一同召開記者會譴責校方、其他同學以及國民黨支持者。此種狀況,難道還符合校園罷免團體所聲稱的「沒有政黨介入」嗎?
如果我們先不談校園連署是否為輿論操作;理性來看,在校內大多數同學為學士班學生,其中可能又有將近一半不具有連署權力——未滿 20 歲的大一、大二學生。而若只針對藍營委員提出罷免,因為校內同學戶籍地分散,可簽連署書者恐又只剩一半。以目前校內風氣觀之,顯然大多數人不在乎或不支持「大罷免」。就效益而言,成效非常低;罷免團體也表示,一天至多也只收到十幾二十份連署書,且分散在不同選區,一個選區平均收不到一份。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校園大罷免行動」若要以小博大、效益最大化,無非是透過製造爭議事件及媒體聲量來造勢;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此去刺激學校及政治冷感者,並配合所謂民團及民進黨政治人物來共同造勢。連署書終究只是個「入侵」校園輿論場域的工具,實際上就是個幌子。 (相關報導: 幕後》國民黨風雨欲來!盧秀燕想爭黨主席 朱立倫還沒打算認輸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