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星觀點:緬甸災後戰事持續,中國在災後重建工作中將獲益

筆者認為,震災改寫緬甸局勢,軍方掌控加強、外交解凍;中俄介入加深,民族衝突與地緣角力正重塑區域未來。圖為地震過後的緬甸曼德勒(瓦城)。(美聯社)

緬甸遭遇多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執政的緬甸Tatmadaw和敏昂萊將軍的地位也因此增強,這也順勢將關閉了長達4年之久的外交渠道得以重新開放。因地震災情緬甸政府松綁部分貿易限制,東盟取消對緬甸的“外交制裁令”。從國際層面來看,此次地震也促使多個國家和組織迅速響應。中國、印度、新加坡等鄰國向緬甸提供了緊急援助,聯合國及紅十字組織也正試圖協調進入各方控制區的路徑。然而,長期存在的政治分裂使這些努力充滿挑戰。

“3.28”大災難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是緬甸軍方與果敢同盟軍的談判其實“順利”。緬甸國管委(NaSaKa)發言人佐敏吞(Zaw Min Htun)少將在3月27日對記者透露:Tatmadaw與果敢同盟軍(MNDA)的和談是順利和成功的,外傳“談不攏”的消息不真實。據2025年4月5日MEKONG訊:果敢同盟軍(MNDAA)向MEKONG媒體確認,MNDAA撤出臘戌已成定局。正在臘戌市內實施管轄任務的MNDAA人員確定必須於最遲4月底撤離,緬軍方機關部門將於4月22日進駐臘戌市。

當前緬甸救災工作重點已轉向疫情防控和恢覆重建。根據緬方請求,中方決定向緬方追加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緬甸這個國家矛盾也夠多了:Tatmadaw與各家民地武、各家民地武之間、Tatmadaw與反Tatmadaw武裝、民地武與反Tatmadaw,而且都還是拿槍有後台的,這還沒算上那幾十家 “不拿槍”、沒地盤的政黨。

緬甸領導人敏昂萊在“3.28”大災難前的3月3日至9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國事訪問與普京總統會晤時,曾經收獲不少東西,如:投資土瓦經濟特區、援建核電站、促進兩國經貿旅遊業…。但還有一樣不被注意到的是“情報技術信息援助”。洛伊研究所(LOWY INSITUTE)的報告分析道:大家僅關注無關重要的東西,卻對至關重要的環節忽略了,敏昂萊向普京索要的“情報技術信息援助”,主要是指高清衛星照片,以及如何分析這些衛星照片的高端技術。緬甸Tatmadaw獲得這些高端技術,對於反Tatmadaw武裝卻是一大威脅,今後緬甸Tatmadaw極有可能將這些高端技術運用到戰場上。 (相關報導: 快訊》緬甸時隔半個月「再發生地震」!規模5.5「震源深度只有7.7公里」 更多文章

緬甸Tatmadaw政府的經濟特區建設也注重為政治服務,國管委(NaSaKa)副主席梭溫(SoeWin)副大將開門見山稱道,緬甸經濟特區項目的落實政治效益大於經濟效益。2025年3月11日在首都內比都(Naypyidaw)舉行的“緬甸經濟特區中央委員會2024-2025財政年第二次會議”上,該中央委員會主席國管委副主席梭溫副大將強調:“根據緬甸的地緣政治位置考慮,落實經濟特區項目(鄰國負責的若開邦膠漂深水港項目;俄羅斯即將負責的下緬甸德林達依省土瓦深水港經濟特區項目;日本負責的仰光迪勒瓦經濟特區項目)時,不要僅僅考慮經濟效益,最重要要考慮的還是政治效益。未來即將落實的膠漂深水港經濟特區以及土瓦深水港經濟特區兩大項目,都必須將政治效應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