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遭遇多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執政的緬甸Tatmadaw和敏昂萊將軍的地位也因此增強,這也順勢將關閉了長達4年之久的外交渠道得以重新開放。因地震災情緬甸政府松綁部分貿易限制,東盟取消對緬甸的“外交制裁令”。從國際層面來看,此次地震也促使多個國家和組織迅速響應。中國、印度、新加坡等鄰國向緬甸提供了緊急援助,聯合國及紅十字組織也正試圖協調進入各方控制區的路徑。然而,長期存在的政治分裂使這些努力充滿挑戰。
“3.28”大災難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是緬甸軍方與果敢同盟軍的談判其實“順利”。緬甸國管委(NaSaKa)發言人佐敏吞(Zaw Min Htun)少將在3月27日對記者透露:Tatmadaw與果敢同盟軍(MNDA)的和談是順利和成功的,外傳“談不攏”的消息不真實。據2025年4月5日MEKONG訊:果敢同盟軍(MNDAA)向MEKONG媒體確認,MNDAA撤出臘戌已成定局。正在臘戌市內實施管轄任務的MNDAA人員確定必須於最遲4月底撤離,緬軍方機關部門將於4月22日進駐臘戌市。
當前緬甸救災工作重點已轉向疫情防控和恢覆重建。根據緬方請求,中方決定向緬方追加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緬甸這個國家矛盾也夠多了:Tatmadaw與各家民地武、各家民地武之間、Tatmadaw與反Tatmadaw武裝、民地武與反Tatmadaw,而且都還是拿槍有後台的,這還沒算上那幾十家 “不拿槍”、沒地盤的政黨。
緬甸領導人敏昂萊在“3.28”大災難前的3月3日至9日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國事訪問與普京總統會晤時,曾經收獲不少東西,如:投資土瓦經濟特區、援建核電站、促進兩國經貿旅遊業…。但還有一樣不被注意到的是“情報技術信息援助”。洛伊研究所(LOWY INSITUTE)的報告分析道:大家僅關注無關重要的東西,卻對至關重要的環節忽略了,敏昂萊向普京索要的“情報技術信息援助”,主要是指高清衛星照片,以及如何分析這些衛星照片的高端技術。緬甸Tatmadaw獲得這些高端技術,對於反Tatmadaw武裝卻是一大威脅,今後緬甸Tatmadaw極有可能將這些高端技術運用到戰場上。
(相關報導:
快訊》緬甸時隔半個月「再發生地震」!規模5.5「震源深度只有7.7公里」
|
更多文章
)
緬甸Tatmadaw政府的經濟特區建設也注重為政治服務,國管委(NaSaKa)副主席梭溫(SoeWin)副大將開門見山稱道,緬甸經濟特區項目的落實政治效益大於經濟效益。2025年3月11日在首都內比都(Naypyidaw)舉行的“緬甸經濟特區中央委員會2024-2025財政年第二次會議”上,該中央委員會主席國管委副主席梭溫副大將強調:“根據緬甸的地緣政治位置考慮,落實經濟特區項目(鄰國負責的若開邦膠漂深水港項目;俄羅斯即將負責的下緬甸德林達依省土瓦深水港經濟特區項目;日本負責的仰光迪勒瓦經濟特區項目)時,不要僅僅考慮經濟效益,最重要要考慮的還是政治效益。未來即將落實的膠漂深水港經濟特區以及土瓦深水港經濟特區兩大項目,都必須將政治效應優先考慮。”
難怪此次敏昂萊訪問俄羅斯,意味著緬俄關系進一步升溫,擔心會有外部勢力會趁機挑撥中緬合作,制造中緬合作的不穩定因素。敏昂萊在這個關鍵時刻大力推動皎漂港項目,就是有意向外界釋放出明確信號:緬甸不會在中緬合作問題上搖擺不定。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部分緬甸商界人士對2025年的經濟形勢仍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隨著即將舉行的選舉和部分武裝組織表示願意停火和談判,緬甸的政治局勢有望緩和,從而為經濟覆蘇創造有利條件。
根據目前緬甸的政治局勢,2025年可能會成為經濟改善並發展的年份,緬甸商界企業家們如此表示。隨著選舉可能改善政治局勢,部分外資領域開始出現增長。據緬甸企業家們透露,特別是在石油、天然氣、電動車以及服裝產業方面,已經出現了發展跡象。緬甸商界對2025年的經濟前景也存在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政治局勢的改善將為經濟覆蘇帶來希望;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緬甸經濟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近幾天,緬甸商界傳來重磅消息,一批被監禁的知名企業家,包括緬甸先鋒銀行(MAB)主席吳漆凱(U Chit Khine)和澤卡巴集團創始人吳欽瑞(U Khin Shwe)的兒子吳舍迪哈(UZay Thiha),在4月12日清晨被當局釋放。這不僅讓商界震動,也引發了外界對釋放原因的種種猜測。
此次集中釋放發生在自然災害頻發和經濟困境持續的背景下,外界猜測Tatmadaw此舉有多方考量:平衡經濟壓力、爭取民心。無論是因經濟戰略考量,還是出於震後“赦免”,這批政商精英的回歸,勢必將對緬甸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如U Chit Khine、U Zay Thiha等人,既擁有廣泛人脈,也掌控重要資源,他們的重新活躍或將帶來新的商業合作與政治博弈。自2021年政治衝突爆發以來,經濟制裁導致外國投資有所停滯,FDI批準額也隨之下降。具體而言,2021-2022財年(6個月期間)批準的FDI為6.42084億美元,2022-2023財年為16.4億美元,2023-2024財年為6.61621億美元,而本財年(2024-2025財年)前9個月僅批準了6.39911億美元。
批準額雖然下降,實際流入仍可觀。緬甸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文官制度和行政管理傳統,而且多數官員和富人都留學過英美,教育背景很好,素質不錯,有不少懂經濟的人。緬甸政府的行政方式與老撾、越南、柬埔寨不同。政府和官員也很講規矩,重視流程。但問題是,這些規矩大都是英國人定的,一旦規矩改變就沒人知道怎麽辦。這就形成了典型的守規矩但官僚主義的現象。盡管緬甸面臨政治和經濟挑戰,但先前批準的FDI項目仍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緬甸的經濟。這表明,即使在不確定性時期,已經進入緬甸市場的投資者仍然在繼續投資。然而,新的FDI批準額大幅下降仍然令人擔憂,這可能會對緬甸未來的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緬甸需要創造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投資環境,以吸引新的外國投資,並促進經濟覆蘇。
(相關報導:
快訊》緬甸時隔半個月「再發生地震」!規模5.5「震源深度只有7.7公里」
|
更多文章
)
從1988-1989財年起至2024年2月底,緬甸累計吸引外資達960.18億美元,這一數字見證了緬甸曾經的輝煌。然而,當前的低谷也提醒人們,穩定的政治與經濟環境才是外資持續流入的基石。最近一段時間,緬甸若開軍(AA)在若開邦的攻勢如潮水般洶湧,這支由46歲民族主義者通米能率領的叛軍幾乎已掌控該邦全境,其軍事行動不僅動搖了緬甸軍政府的根基,也對中國在當地的重大利益帶來了空前挑戰。通米能領導的若開軍與果敢民族領袖彭家聲有一定關系,或者說是在後者支持下發展起來的。通米能少將表示,若開軍在2009年成立時只有26個人和一支槍,在此艱難時刻是彭家聲主席提供了100支槍,之後靠著這100支槍和兩具火箭筒才打回了若開邦家鄉。彭家聲去世時,通米能作為若開軍總司令親自前往吊唁,顯示了兩者間深厚的情誼。
果敢同盟軍與Tatmadaw和解、從對臘戌(Lashio)撤退,對若開軍會有啟示作用。中國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呢?面對若開軍的迅猛崛起,中國或許有兩個辦法:首先是需要調整策略,盡快促成緬甸軍政府與北部民族武裝的和解。北部戰線的停火不僅能讓緬甸軍政府喘息,也能讓其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應對若開軍的威脅;若能通過外交斡旋平息果敢和撣邦的衝突,緬甸軍政府便可抽調更多軍事資源南下,遏制若開軍對皎漂等戰略要地的進攻,最終保護中國油氣管道等能源通道的安全。這一策略雖需付出短期妥協,但卻是當前局勢下維護中國長遠利益的務實之舉。其次是與若開軍接觸以達成確保中國利益不受緬甸內戰衝突影響的默契。歐美國家是想按照教科書,給緬甸規劃出來一個民主框架,但是聯合政府很清楚,這在緬甸是行不通的。
2021年Tatmadaw發動政變,驅逐了民主派,內戰全面爆發之後,歐美國家當然是支持反政府武裝。但實際上,它們也沒有給多少軍火援助和財政援助,比如說美國,直到去年國會才通過一個決議,說打算每年給反政府武裝2億美元,這下特朗普上台了,2億美元肯定也沒有了。整體上看,四年內戰期間,西方國家主要就是給了一些外交支持。這麽看的話,緬甸未來會往何處去,歐美國家應該是起不到實際作用了。
緬甸大地震,物流啟示錄認為,中緬鐵路應該列入緬甸災後重建的優先項目清單,並且應該列入「頭號戰略工程」。首先,通過建設中緬鐵路,為緬甸構建一條防災抗災救災的安全走廊。其次,通過建設中緬鐵路,為緬甸震後失業無業及貧困人口「以工代賑」。以工代賑,就是提供就業機會來替代直接的經濟援助,這樣不僅能夠讓災民通過參與重建工作獲得收入,還能夠促進經濟恢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