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企業高度警戒!喊話政府快設「貿易防火牆」防中國洗產地:別當漂白跳板

馬來西亞零售連鎖協會(MRCA)署理會長劉明(Liew Bin)指出,由於馬來西亞缺乏關稅與非關稅限制,中國商品進入幾乎毫無門檻,東協各國恐淪為替中國清理庫存的「第一站」。(美聯社)

在美中貿易關稅戰持續僵持不下之際,馬來西亞業界發出警告,憂心當地將成為中國商品轉運出口的「洗產地」跳板。馬來西亞零售連鎖協會(MRCA)署理會長劉明(Liew Bin)指出,馬國雖與中國關係緊密,但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更應堅守自身經濟利益,避免成為中國廉價貨品傾銷的溫床。

中小企業為何成最大受害者?

馬來西亞擁有超過100萬家中小型企業,約佔全國90%以上企業總數,貢獻近40%的GDP。劉明表示,這些中小企業極難與低價中國產品競爭,幾乎無一倖免。他強調:「除非你的產業完全與中國商品無關,否則都難逃衝擊。」他也坦言,目前多數消費者對廉價中國商品的潛在風險仍缺乏警覺。

馬國真的成了中國商品轉運站?

劉明直言,隨著美中關稅戰升溫,大量原本出口美國的中國製品找不到出路,極可能藉由轉運方式流向東南亞國家。他指出:「中國在馬來西亞做生意,比在中國本土還容易。」由於馬來西亞缺乏關稅與非關稅限制,中國商品進入幾乎毫無門檻,東協各國恐淪為替中國清理庫存的「第一站」。

為何馬來西亞需設防「傾銷後門」?

劉明警告,馬國若不盡速訂出貿易防火牆,恐將陷入被動,他建議政府應儘快評估、設定貿易壁壘或配套措施,以保護本地企業:「大馬不能成為中國商品的後花園,也不該任其將這裡當作漂白出口的工具。」 (相關報導: 習近平卡關了!中國商品太多沒地方去 全世界怕爆「同一件事」 更多文章

此波貿易戰帶來哪些潛在轉機?

儘管風險重重,劉明也認為這場供應鏈洗牌對馬來西亞而言亦是「彎道超車」的機會,他呼籲當局應加強與其他經濟體合作、鞏固本地產業鏈競爭力,藉此脫離對中國低價品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