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機殼大廠可成(2474)今年股東會將改選7席董事(含3席獨董),形成高度競爭的局面。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新加坡註冊的外資法人TIHIM,在僅持股約1%的情況下,竟提名1席一般董事與3席獨立董事,並聯手通路商打算徵求委託書的高強度動員,打破過往市場對外資投資行為的理解,不僅成為業界熱議話題,也點燃企業治理與外資滲透的討論。
根據《風傳媒》刊登的一篇投書指出,這起事件可能揭露台灣資本市場一處潛在的「國安破口」。
該投書作者Joyce據稱為一名資深外資分析師,她指出,TIHIM僅憑1%股權,即主張董事席次過半,並綁定通路商展開委託書徵求,這種行為已超出市場對外資通常「財務投資人」角色的理解。「這不再只是單一公司治理問題,而是挑戰整個資本市場制度設計的底線」,她在文中如此寫道。
分析師指出,台灣多年來致力於強化公司治理、提升董事會獨立性與股東參與,但如今這些制度卻可能被極少數資本用來進行「治理穿透」操作,甚至作為外部勢力介入企業治理的工具。她警示,「當制度透明成為滲透工具,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治理紅線該如何劃定」。
TIHIM是否為中資代理雖尚無確切證據,但該投書強調,真正的風險不在資金來源的表面國籍,而是控制權源頭日益難以識別。在香港、新加坡與開曼等「合法架構」的包裝下,實質控制人往往處於資訊死角,而這些資本可能藉由媒體論述與法律戰術進一步掌握話語權。
台灣現行董事提名制度允許低持股門檻即可提名候選人,在形式上合法完備,但若缺乏對資本來源與背景的審查機制,便可能讓中資或其他灰色資本以極少資本換取最大影響力。該投書形容,這是一種「境外優化演算」策略,專門針對資產穩健但治理保守的企業,特別是製造業、科技與能源等涉及國家戰略的產業。
市場人士也呼籲金管會正視相關制度漏洞,建議參考美國CFIUS(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模式,針對敏感產業導入董事會層級的外資參與背景審查,避免企業治理層成為境外資本的入口點。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當制度縫隙變成後門,可成事件揭示台灣資本市場的國安破口? | 更多文章 )
該篇投書最後指出,「治理是一種主權」,企業治理制度若無法與國際資本運作同步調整,台灣市場的自主性恐將逐步被稀釋。投書作者提醒,滲透風險不會高調登場,而是隱身於最熟悉的合法結構與操作中,「當制度的縫隙變成後門,企業可能失去的,不只是控制權,而是整個市場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