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隨著AI技術快速進步,電影產業也開始迎來變革。索尼影視娛樂宣布將在製作流程中導入生成式AI,期望藉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自動生成劇本、分鏡圖到特效製作,AI正逐步參與電影的每一個環節。不僅大型片廠積極投入,新創企業也紛紛推出能以文字生成影片的工具。雖然AI帶來便利與創新,但也引發關於著作權、職業流失等爭議。
AI在電影領域的發展:降低90%製作成本
索尼影視娛樂宣布,為減少製作成本,其將在電影製作過程中引入生成式AI。2024年6月,執行長安東尼.文西奎拉(Anthony Vinciquerra)在日本舉行的投資人會議中提到,公司非常注重AI,並且正在引入技術來簡化電影製作。他還提到,公司將持續探索如何透過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製作電影與電視劇。
在影視製作中運用技術,預計將會降低成本。舉例來說,可以用於自動製作分鏡圖、背景、特殊效果等。它還可以透過快速編寫劇本、安排拍攝計畫和剪輯等,加快電影製作進度。隨著進一步發展,將來可能會催生前所未有的新方式,像是虛擬實境電影、演員等。
電影製作人保羅.特里洛(Paul Trillo)表示,勢必會改變電影製作前期和後製的流程,人類被賦予的任務與職業種類也將會改變。他還提到,從概念藝術、分鏡圖到視覺效果,具有傳統技術的人們,若選擇使用新工具,就能加快作業速度,並在創作過程中投入更多時間來探索新靈感。他補充道,AI也將為獨立電影帶來機會,使其能夠呈現媲美大型製作電影的視覺效果。
根據德勤的調查,有22%美國消費者相信,比起由人類來製作,生成式能夠製作更好的電影和節目。以實際情況來看,使用生成式的電影市場,有望從2022 年的2.76 億美元,成長至2032 年的28.82 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有望達到27.2%。這項統計顯示,生成式已經被運用在電影製作的許多層面,在電影業的重要性將日漸增加。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塞門.強森(Simon Johnson)教授認為,是一項能將許多工作自動化,並強化各領域工作者能力的技術,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負責撰寫劇本初稿與開發的人會減少。他特別提到,未來經營者可能會先用來生成劇本,再聘請電影學校畢業的人,讓電影看起來有真人編劇存在。
AI新創企業的負責人阿隆.亞爾(Alon Yaar)則認為,雖然生成式會對電影產業造成革命性且廣泛的影響,但我們不須過度害怕,而該將其視為新的創作工具,類似聲音或電腦合成影像剛出現時那樣。他補充道,將超越單一應用,為電影製作前期到後期的整個流程帶來影響。
生成式AI已經出現在電影中
事實上,好萊塢已經在使用了。二十世紀影業2019 年的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在製作主角艾莉塔的臉時就運用了AI。華納兄弟2021年的電影《叢林奇航》中的特效也使用了AI。華特迪士尼影業2024年的《異形:羅穆路斯》則透過讓已故演員伊恩.霍姆(Ian Holm)「復活」並出現在電影中。 (相關報導: AI工具Copilot是什麼?超簡單使用中文使用教學,讓你「快速生成文字、圖片」 | 更多文章 )
Google、Meta、Open等開發影像製作軟體的企業,正在積極尋求與好萊塢的製片廠合作。他們開發了僅需文字提示就能生成逼真場景的技術,並以簡化電影製作過程和降低成本的優勢,向製片廠提出合作提案。像Open的Sora和Alphabet 的Veo這樣的工具,讓電影製作人得以透過輸入文字就生成影片,這既讓業界感到興奮,也引發了不安。如果這項技術實現商業化,雖然有助於降低電影製作成本並提升效率,但同時也存在對著作權問題及技術濫用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