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紀念日》宋建樑納粹風波後一周 德以代表齊發聲:台灣同樣深諳歷史痛苦

台灣民主基金會今日舉行「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活動,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見圖)、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何峰都出席。(資料照,陳昱凱攝)

台灣民主基金會今(23)日下午於台北賓館舉行「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活動,總統賴清德、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兼立法院長韓國瑜、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Maya Yaron)、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何峰(Andreas Hofem)及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等人皆到場與會。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周之前,罷免民進黨立委李坤城的領銜人宋建樑,曾佩戴納粹符號臂章至新北地檢署複訊,受到游瑪雅及德國在台協會嚴厲譴責,游瑪雅當時也預告此場活動,盼深化台灣社會對這段歷史的認識。

聯合國大會於2005年訂定「奧斯威辛-比克瑙解放日」1月27日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紀念在納粹大屠殺中罹難的600萬猶太人和其他數百萬受害者,台灣民主基金會也在今日舉行活動,誦讀《慈悲的神》祈禱文,並進行點燭儀式,同時也邀請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第三代奧莉.瑟拉致詞證言,講述其祖母猶迪特從匈牙利被迫送往奧斯威辛,再輾轉從匈牙利、德國、賽普勒斯到以色列的故事。

何峰:扭曲歷史不是言論自由

何峰致詞時透露,生在二戰後38年的他,生日就是1月27日,在1945年的同一天,位於奧斯威辛-比克瑙的集中營被解放了,現在這一天被訂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用來回顧愧疚與恥辱的歷史,「紀念文化」是德國民主基石,教導德國人自由是脆弱的,仇恨與冷漠的種子絕不能再次生根萌芽,而德國回顧與紀念歷史的旅程既不完美,也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不過,何峰說,最新調查顯示,有過半德國人認為現已是時候該與納粹歷史「劃清界線」,種種跡象顯示德國人的同理心、意識與歷史責任正被消磨,民主和人性的核心同樣受到消磨,德國和歐洲出現嘗試改寫歷史的危險企圖、有意淡化罪行,右翼極端分子更試圖扭曲各紀念場所代表的意涵,但德國人必須清楚,遺忘歷史不是一個選擇,扭曲歷史也不是言論自由,沉默永遠都不是中立的。

何峰表示,台灣和以色列都深知歷史與記憶所帶來的力量與痛苦,台灣正日益開放的面對過去艱難的歷史篇章,這是勇敢向前的一步,而今天的紀念活動,核心價值不僅是保存這段記憶,更重要的是重申「永不重蹈覆轍」的保證,保護真相遠離否認、維護尊嚴並避免仇恨,保存記憶遠離遺忘與抹除,這不僅是出於愧疚感,更是出於責任心。

游瑪雅:大屠殺對亞洲也是嚴峻警告

游瑪雅致詞時則說,大屠殺對她及許多以色列人而言,不僅是歷史,更是個人切身的創傷,而台灣雖距離80年前的的二戰烽火與納粹大屠殺的歐洲千里之外,但今天一起緊密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教育、寬容,並在民主社會追求共存,大屠殺不僅是對猶太人的攻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侵害,即使在亞洲的今日,這仍是嚴峻警告,提醒著當仇恨肆無忌憚地發酵時會發生什麼。

游瑪雅提到,過去這幾年,以色列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台灣推廣有關大屠殺的歷史與教育,遺憾的是,許多人仍然不了解大屠殺的重要教訓,以及當今反猶太主義的崛起。大屠殺似乎被視為歐洲的悲劇,與亞洲無關,但導致大屠殺的反猶太主義至今並未根除,且已演變,令人不安是,全球各地歧視與偏見的日漸加劇,並攻擊以色列生存的基本權利,試圖否定以色列作為國家的合法性。 (相關報導: 賴清德不出席!方濟各葬禮將由他代表弔唁 外交部曝原因:與教宗關係深厚 更多文章

游瑪雅也說,台灣同樣深諳抗暴之痛、尊嚴之爭,大屠殺的警示鐘聲穿透時空,對台灣人民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教導沉默的危險,仇恨的後果,及防患未然的必要性,歷史不僅有被銘記,且更要從中學習,期待台灣政府、議會、各個組織和大學,積極參與以色列擔任主席國的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並採納IHRA的反猶太主義定義,「只要我們所有人都銘記過去的教訓,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對抗仇恨和種族主義,我們就共同為人類創造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