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好奇過,導演的生活是怎樣?拍片會遇到什麼困難,身為TED的策展人,經歷過什麼事,才選擇點亮別人呢,本週 1% Style 為大家準備了三篇人物專訪文章,邀請您一同探索他們的人生故事。
本週 1% Style 精選了三篇值得你細心閱讀的人物專訪優質文章:
「將台灣的記憶,講給還沒有這段記憶的年輕人聽。」|與《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聊聊 台灣政治劇的挑戰與契機
你知道10年前的台灣,是沒有政治題材的影視劇嗎?導演汪怡昕,對此很困惑,「台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為什麼沒有政治片呢?」因此他成為了開路先鋒,拍攝《國際橋牌社》至此開啟台灣的政治劇市場,隨著《國際橋牌社》第一季、第二季、外傳的成功播出,他決定開啟新篇章拍攝《國運之戰》。
「沒有記憶,就沒有血性,沒有血性,就沒有國家!想將台灣過往的記憶,講給沒有記憶的年輕人聽。」-汪怡昕
荷西統治、明朝、清代、日治、民國,台灣經歷多個時代,歷史的悲傷與歡笑,深深刻畫在島的記憶中,還記得那些伴隨著你從國小至大學,甚至研博時期的歷史事件,如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野百合學運,這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很多人真實的故事,身爲台灣人,你曾了解過嗎?
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對於政治、海峽兩岸的議題,每個人皆有不同的見解,但你有發現嗎?現今年輕人對於政治冷感度其實蠻高的,雖然不乏有熱情參與的民眾與青年,然而很多人認為,這話題離生活太遙遠,碰不到,維持現狀就好,甚至在共機不斷擾台的幾年間,有些人對此危機,早已習以為常,漠不關心。反過來思考,現在發生的事就如此看待,更何況對台灣過去的歷史呢?台灣政治連續劇題材的第一位開路先鋒,身為導演、製片人的汪怡昕這樣說:「台灣走到今天,是經過很多人的付出。」現在的生活,是先人們不斷努力、改革、抗爭,才有如今的台灣,也許我們該好好瞭解,屬於這個島嶼的記憶。
入行已三十五年的汪怡昕,拍戲劇起家,但有一段時間覺得「原來拍戲就這樣哇!」,因此中途離開產業。他告訴我,當時影視圈有個風氣,電視劇第一集一定要開紅盤,所以許多片會將錢砸在前幾集,採用實景拍攝,後面則進棚錄製。「我正值年輕,滿腔熱血,加上畢業於電影系,很不習慣這樣的做法,但直到有次事件後,改變了我。」聽到這,確實讓人很好奇,究竟是發生什麼事?讓一個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改變態度了:「那時,在片場會不經意提及『我是唸電影的』,然而有次被一位燈光老師傅教訓了,他大概覺得我很自以為是」,叫我去照一下燈,我當然不會呀!從此之後,我再也不敢在片場這樣說。」這一遭,也讓一位年輕氣盛的少年,收起了氣焰。
風味有沒有「性別」?她用感官語言改寫威士忌的世界觀|與 SMWS 風味策展人 Julie Roberts 的一場跟性別有關的對談
在許多人的既定印象中,「威士忌」是男人喝的酒,但女人呢?不能喝嗎。在產業中工作的 Julie 說到,以前的環境,真的如此,但近幾年變了,越來越有趣。她期望能讓更多女性相信,現在的自己有發聲的權利,有能力改變這個產業。
「其實這幾年,威士忌這個產業變得越來越有趣了。」這是這段訪問,我的開場白。跟我開啟這段對話的 Julie Roberts ,是蘇格蘭麥芽威士忌協會 SMWS 的母公司——The Artisanal Spirits Company 的品牌牌創新經理(Brand Innovation Manager)。這小段開場白,引起了 Julie 的共鳴,她點頭:「真的,是這樣沒錯。」
在我們過去的印象中,威士忌一直是一個帶著陽剛氣息的世界,不管是蘇威還是美威,都有這個味道(尤其是美威,那個粗獷、冷硬的印象,透過偵探小說,似乎揮之不去),不管是品飲者乃至於首席調酒師,進入威士忌的畫面裡,總是男性主導的印象,深植人心。但這幾年,這個世界開始轉變了。確實,在威士忌的產業裡,女性的角色不再只是點綴,而是一步步地深入「結構」核心,從品牌、釀造、行銷到品飲策展,處處可見女性的手筆與思維。
「不是只是『讓女性參與』,女性,確實是真正豐富了威士忌世界。」不只是Julie ,不少威士忌品牌的女性成員,都提到了女性在感官上的細膩天賦——尤其在嗅覺與味覺上有著天然的敏銳度,讓她們在品飲時常能捕捉更細緻的層次,這讓威士忌的想像,產生了不一樣的化學變化:「這不只是喝酒的經驗,而是讓屬於威士忌的故事,變得更有層次。」
Julie 擁有超過 25 年的高端酒類產業經驗,過去她曾任職於蘇格蘭威士忌酒商,主要負責高階酒款開發、品牌策略與市場行銷,對威士忌的全球趨勢與感官語言具備深厚的專業視野。但開啟這一切,似乎與童年記憶裡的那一小口威雀(Famous Grouse)的風味,有些關係:「我大概八、九歲,爺爺會倒一小口給自己,也會讓我試一點點。」問起 Julie 的「第一口威士忌」,她笑了。她的記憶中,威士忌的味道相當強烈,但也因為如此,這樣的體驗讓她對威士忌,有了深刻印象,但讓她真正走進這個產業,則是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行銷工作,那時 Julie 參與了 Highland Park 等品牌的行銷操作,為了做好品牌行銷,她開始深入了解威士忌的製程、風味、橡木桶與熟成,「於是愈研究,我就愈著迷。」笑說自己原本只是為了做好行銷工作才做的「功課」,結果竟然就這樣歪打正著:「走著走著,發現這是一個根本走不完的風味旅程。」聽到這段我心想,難怪 Julie 會與 SMWS 一拍即合呀!
「今天如果是我最後一天,我要怎麼過?」|與 TED x Taipei 策展人邱孟漢與楊于葶聊聊,他們如何探索自我與生命
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要做什麼?相信這是很多人假設過的議題,TEDx Taipei 的策展人邱孟漢與楊于葶, 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他們覺得TEDx Taipei 並不是「施與」的一個介質,而是創造對話空間的概念,希望可以陪伴大眾們,喚起自己的人生意義。
歷經千辛萬苦,走上邱孟漢 Dio 與楊于葶 Prem 位於天母的住宅,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這間位於都市裡的公寓大樓,卻有廣闊的空中庭院,你說是「世外桃源」嘛卻又不像,倒有一點「大隱隱於市」的味道。Dio 與 Prem 穿著得自在,大地色系的針織衫,有一種有趣的悠閒感,這與我們今天想要與他們聊的主題——自我探索,有些異曲同工,但他們給了我更直接的觀點——分享。
「探索」與「分享」,確實是兩個很有趣的詞彙。「探索」代表的是從外向內「收」,「分享」代表的是從內向外「給」,但在Dio 與 Prem 的眼中,卻似乎是一體兩面的「循環」觀點。當我們談論「分享」時,談的往往不只是內容,更是一種態度,但這樣的態度並非是為了「公益」,而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種喜悅,這確實很TED。問起 Dio 怎麼看TED,他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答案:「真正的分享不是告訴別人『這是對的』,而是『這是我的故事,你怎麼看?』」
你可以說,這是當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享平台之一。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創立於1984年,以「Ideas worth spreading(值得分享的想法)」為核心宗旨,致力於將跨領域的深刻見解與創新思維,用簡潔、動人的方式傳遞給世界;TED Talk 的形式通常為18分鐘以內的演講,內容可以說是包山包海,從科技、設計、人文、醫療、教育、心理、社會等無數主題所在多有,他們邀請來自全球的思想家、實踐者、故事說書人,用「最個人」的語言,分享最普世的洞見。
除了官方的 TED Conference 與 TEDx 的在地授權活動外,TED 也發展出包括 TED-Ed(教育)、TED Fellows(新銳人才計畫)等多元項目,讓知識以更多元的方式擴散。而 TEDx Taipei,正是這樣一個地方策展團隊,在台灣用自己的語言、議題與文化語境,持續邀請人們「說出真實、聽見世界」。話說得很冠冕堂皇(笑),但問起 Dio 為什麼會成為 TEDx Taipei 的策展人,他則給了我一個「生命轉彎」的故事。
在加入 TEDx Taipei 前, Dio 從事的是金融業。辦公室在台北 101 大樓的他,你可以說 Dio 是人生勝利組也不為過:「有一天我坐在辦公桌前,看著在我對面工作的老闆,突然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疑問:五年後,我可能會坐在那個位置,但,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Dio 告訴我,自己如果有意為之,五年後一定可以「得償所望」,但如果這樣的生涯、職涯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我現在在這裡做什麼?」
這確實是一個大哉問,也開始了 Dio 探索人生的旅途。當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在哪裡,只是想找一個讓自己可以覺得有「成就感」的地方,「我只是想知道,我想要找到我生命的熱情是什麼?」那時候的 Dio 確實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但真正觸動 Dio 的,卻是一則TEDx Taipei 的影片,「我確實因為這一支影片,被療癒了,也被『點亮』了。」確實,「點亮」這個詞有些有趣,Dio 回想那個夜晚——那是一個低潮的深夜,他無意中滑進了一支TEDx Taipei 演講影片;畫面裡,舞蹈家許芳宜說著《敢於和世界不同》,說著自己一個人赴紐約學習的故事,畫面中的她言語不華麗,但真實而熾熱,Dio 坐在床邊,一邊看、一邊流眼淚,他告訴我那一刻,他感覺自己內在的某團火被點燃了:「她正在說的,就是我想面對的生命。」這一段不經意的感動,成為他願意加入 TEDx Taipei 最根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