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1.0時期擔任《華爾街日報》總編輯的傑拉德·貝克(Gerard Baker),當年曾經因為對川普(Donald Trump)的報導過於謹慎、甚至試圖與美國政府保持一致口徑挨批。不過面對川普2.0上任即將屆滿百日,貝克在《華爾街日報》最新的一則專欄則是問了一個也許世人心裡都已經有答案的問題:川普是暴君、還是救世主?
貝克並不反對川普的執政目標,包括重塑過去幾十年的美國及全球秩序、關閉漏洞百出的邊境、大刀縮減過於臃腫的政府、終結讓大多數保守派深感不滿的荒謬「覺醒」、恢復美國在世界上應有的地位與實力。貝克不懷疑川普試圖重塑美國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嚴肅意圖,但他也不諱言,即便同時擁有馬基維利般的政治天才與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般的無情效率,上述每一項目標都可說是艱鉅挑戰,何況川普及其團隊到目前為止都顯得極為無能。
在川普上任近百日同時開啟的多條戰線中,他與他的團隊同時對抗聯邦法院、頂尖大學、主流媒體、法律事務所、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股票市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二大地緣政治強權、全球聯盟體系以及全球經濟體系。在網路上的迷因創作中,川普甚至成了清末招來八國聯軍的老佛爺,不過他的支持者仍期盼美國腐敗的制度框架將可從此脫胎換骨,他的反對者則擔憂美國的民主憲政體制遭到難以回復的破壞,美國的國運與國力更將從此反轉向下。
2025年4月5日。佛羅里達州的「把手拿開」(Hands Off!)抗議活動。示威者手舉標語抗議美國總統川普和馬斯克。(AP)
2025年4月19日,抗議者在舊金山海灘以人鏈組成「彈劾並罷免」字樣,反對美國總統川普的倒行逆施。(美聯社)
川普究竟是不是該當「無能」的評價,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證明,但川普政府施政混亂、毫無章法,應該已經是國際間的共識。American Crossroads是一個支持共和黨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 ,作為其創辦人之一的卡爾・羅夫(Karl Rove)就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抱怨,川普狂亂的施政節奏和缺乏專注,讓許多美國民眾感到擔憂和困惑、甚至疲憊不堪。
羅夫說,至少在經濟問題上,美國民眾並不滿意,因為大家把票投給他期待的是物價下降、經濟回暖,但川普承諾「打擊通膨」的競選口號,如今卻被提高關稅的莫名執著所取代。當四分之三的美國人預計物價將會飆高,羅夫坦言:「我們也感到困惑:目標是讓貿易夥伴降低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還是藉著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關稅來取代我們的所得稅?」
2025年3月12日。一名建築工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工地工作。 (AP)美國經濟、製造業
按照川普「對等關稅」的總設計師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想法,全球化摧毀了美國數以百萬計的製造業崗位,不公平的貿易體系正在剝削美國。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經濟系任教時,納瓦羅專注於研究中國如何影響世界貿易與美國經濟,他發現中國的出口補貼、貨幣操縱以及缺乏對工人和環境的保護,形成一系列掠奪性的貿易行為,讓中國產品擁有比世界其他地方更便宜的定價、更傷害了美國的勞工—納瓦羅也從一個原來推崇自由貿易的經濟學家,蛻變成一個支持保護主義的對中鷹派,更在受到川普賞識之後決心改變這一切。
川普在上次執政時曾拜訪中國,習近平在紫禁城內設宴款待。(美聯社)
如果川普的關稅政策唯納瓦羅是問,那麼前述問題的答案就非常簡單—川普想要的是擊潰中國。但是被《紐約時報》評為「討厭貿易的貿易顧問」的納瓦羅還沒用「解放日」關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美股美債與全球市場卻先遭受重創,世界各國一邊派員談判、一邊準備報復手段或者尋找美國以外的替代市場。外交關係協會(Edward Alden)的經濟學家愛德華·奧爾登(Edward Alden)直言批評,納瓦羅「可能是現代美國總統所聘用最糟糕的一位貿易顧問」,因為「美國從堂堂世界經濟領導者,如今淪為一個流氓國家」。
作為對中鷹派與關稅政策的鐵桿分子,作為白宮經濟顧問的納瓦羅可能正在失勢。除了債市動盪讓川普決定暫緩對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川普甚至表態願意對中國調降關稅、以免人們不再購買東西。川普也暫時豁免了半導體與電子產品的對中關稅,並且遲遲沒有公布針對半導體的關稅稅率。按照《華爾街日報》的獨家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就是趁納瓦羅人不在白宮,趕緊在橢圓形辦公室跟川普咬耳朵,這才說服他暫緩了對等關稅的實施。
2025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內閣會議發表談話,國務卿魯比歐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旁聆聽。(美聯社)
雖然川普仍未放鬆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的最高245%關稅,在中國堅持對抗到底的姿態之下,川普卻宣稱「中國一直有在跟我們談」、「我相信我們會達成協議」、「我願意考慮調降對中關稅」。BigOne Lab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吳冕卿認為,川普及其團隊誤判了中國抵抗貿易戰的能耐,誤以為中國會急於保護其對美出口,肯定會順從川普的要脅。吳冕卿指出,川普不穩定的粗魯做法只是增加了世界經濟衰退的風險,還讓中國看起來像一個更穩定可靠的經濟夥伴。
川普一方面在關稅戰上擺出強硬態勢(雖然他也承認不能再調高、甚至要降一點關稅),一方面卻又在內閣會議上宣稱「我非常尊重習近平主席,他是我的老朋友,我相信我們最終會達成對兩國都非常有利的協議」。盧特尼克就坦言,川普目前唯一想要的就是跟習近平進行一對一的會談,「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這兩個大國領導人之間的一通電話,他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
即便川普上週說「中國高層一直有在跟美國談」,但他顯然更期待的是跟習近平直接溝通,並且在鎂光燈下享受眾人對他一舉解決危機與經濟難題的恭維。但是川普當年跟金正恩的二次「川金會」觸礁後,這種「強人之間的公開秀」已被證明無法簡單解決問題;川普如今上任即將百日,選前言之鑿鑿的「我上任24小時就能解決俄烏戰爭」也早已破產,他至今更沒能跟普京見上一面(並藉機宣稱「只有我能讓俄烏和解」),甚至宣稱「俄烏再不配合,我就不管了—因為你們都是白痴跟壞蛋」。
2017年7月7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右)在漢堡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美聯社)
2025年4月9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華府白宮西翼外與媒體交談。(美聯社)
升級兩國衝突態勢來推動領導人會面的慣用策略,迄今在習近平身上並未奏效。曾在歐巴馬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中國事務主管的何瑞恩(Ryan Hass)表示,習近平自認是中國崛起的實現者與國家榮譽的捍衛者,他會竭盡全力避免留下任何「被迫按照美方條件與川普談判」的不良印象。除非美中雙方談好所有條件與細節,否則習近平不太可能願意與川普見面—尤其在澤倫斯基被公開羞辱,美國用貿易戰打壞美中交流氛圍後,北京方面就變得更加謹慎。
不過川普即便還沒有把台灣問題擺上「川習會」的談判桌,他要是在「對等關稅」上繼續反覆跟胡搞下去,恐怕也會直接影響到台灣的政局。卡爾・羅夫就注意到川普2.0的一個特殊現象:反對他的外國政黨通常會在國內得到更多支持。比方說川普對加拿大的攻擊,讓杜魯道(Justin Trudeau)的自由黨(Liberal Party)在即將到來的國會選舉重新獲得支持;澳洲的保守派陣營支持率下滑,因為選民認為他們跟川普走得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