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藥吃多反傷胃!醫:治胃食道逆流,這8個方法比吃藥更有效

胃食道逆流如果長期不處理,會使食道的內皮變性,最後還有可能轉變成食道癌。(示意圖/截取自pixabay)

胃食道逆流(gastri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台灣的盛行率從2006年的15%一路飆升到2020年的44%。美國人大約7%每天有心灼熱(heartburn)的症狀,20%每個月,60%偶爾發生,孕婦則超過80%。

如果長期不處理,胃酸逆流到食道會使食道的內皮變性,最後還有可能轉變成食道癌。所以不要小看這個毛病,必須要積極處理,但偏偏目前主流醫學的處理不甚理想,甚至會產生腸胃道退化的副作用。

【胃食道逆流】

源頭就是壓力,吃藥治標不治本

胃酸就是鹽酸,對,沒錯,就和洗馬桶的鹽酸一樣是強酸,具有腐蝕性。但胃黏膜很厚,所以不怕胃酸。胃酸應該只能待在胃裡面,如果反流到食道,就會侵蝕食道內皮細胞。胃酸一旦逆流,患者會有心口灼熱、火燒心、胸悶、重物壓胸等難受的症狀,如果去看醫生,醫生就會開「胃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雖然暫時可以緩解,但治標不治本,而且胃酸會降低腸胃的消化功能,甚至胃藥裡面還有鋁等重金屬,常吃可能會影響大腦或免疫系統。胃藥主要分二種,一種是制酸劑(antacid),學名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原理是阻斷胃酸的分泌。另外一種是第二型組織胺阻斷劑(H2-blocker),會讓負責分泌胃酸的細胞,接收不到訊號,因此降低胃酸分泌。

胃食道逆流示意圖(圖/新自然主義提供)
胃食道逆流示意圖(圖/新自然主義提供)

台灣人非常愛吃胃藥,不但胃不舒服就吃胃藥,而且醫生常常在開立處方藥的同時,也開一些胃藥,目的是「顧胃」,但其實反而會降低腸胃功能,讓食物不容易消化吸收,得不償失。台灣人每年大概要吃下22億顆胃藥,如果堆疊起來,大概有6,700座台北101大樓那麼高。而美國胃藥的銷售量,一年大該70億美金。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如果大家都不吃胃藥,藥廠就會損失龐大收入。

胃食道逆流和胃潰瘍不該使用胃藥來治療,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每一個自然醫學或功能性醫學從業醫師普遍具備的常識,有關這方面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胃酸疾病完整療癒聖經》這本權威著作。

立即緩解症狀、修復受損黏膜、讓胃歸位的自然療法

到底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我認為就是壓力。當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交感神經興奮,就會讓食道比較緊縮,而這時就會把胃往上拉,此時,胃和食道的交接處就會被拉到橫隔膜上面(請參考胃食道逆流圖示),這時賁門(cardia)就會鬆弛,而讓胃酸逆流上去食道。正常的交接處應該在橫隔膜的水平線,而且大部分時間賁門和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都是在緊縮關閉的狀態,所以食物才不會回流,但胃酸或食物之所以會回流,就是因為這個部位鬆弛。而鬆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壓力。 (相關報導: 日本人為何全球最瘦?不是靠運動!這1點讓台灣人輸慘了 更多文章

有什麼方法可以立即緩解症狀、修復受損黏膜,慢慢把胃拉下去呢?

1.喝溫開水來緩解:

當胃酸逆流產生心口灼熱症狀,可以喝溫開水來緩解,原因是溫開水可以舒緩緊縮的食道,讓它放鬆。主流醫學也建議這種方法,並解釋是因為水可以稀釋胃酸,我個人則認為是溫度的作用,因為病人如果使用冷水就沒效果,而使用冰水可能還會讓症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