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iPhone,如何成為美中科技大戰的祭品

2025年4月10日,北京市一家蘋果專賣店外觀。 (AP)

每部iPhone上都有一個標籤,寫著「加州設計」。

這款簡約俐落、深深融入現代人生活的裝置,雖然確實是在美國設計的,但它的誕生地,多半是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如今,這個國家正因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川普)的高額關稅政策首當其衝,部分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甚至飆升至245%。

蘋果公司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iPhone,據多數估計,約九成都在中國製造。從亮面螢幕到電池模組,蘋果產品的許多零件都是在中國生產、採購並組裝成iPhone、iPad或Macbook,再出口到其最大市場——美國。

對這家企業來說,幸運的是,川普上週突然宣布,將智慧型手機、電腦和部分電子設備排除在關稅清單之外。

但這份寬限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隨後,川普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上表示,還會有更多關稅:「沒有人能倖免」,並指出政府正調查「半導體及整個電子供應鏈」。

曾是蘋果公司優勢的全球供應鏈,如今成了其弱點。

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彼此密不可分,而川普突如其來的高額關稅徹底打亂了這層依賴關係,也引發一個關鍵問題:究竟誰更離不開誰?

救命稻草變成了威脅

蘋果公司是全球最值錢的企業之一,而中國一直作為它的組裝基地而獲巨大利益。這不僅讓中國向西方展現其製造實力,也帶動了本地創新。

蘋果早在1990年代便透過第三方經銷商進入中國市場,販售電腦。

1997年左右,蘋果因無法與對手競爭而瀕臨破產,當時正向對外投資開放的中國,成了它的轉機。那時,中國渴望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直到2001年,蘋果才正式透過一家設於上海的貿易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市場,開始在當地生產產品。它與在中國營運的台灣電子製造商富士康(Foxconn)合作,最初製造iPod,接著是iMac,最後是iPhone。

隨著中國開始參與全球貿易——這其實是美國鼓勵的結果——蘋果在這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中拓展了規模。

當時,中國還未具備製造iPhone的能力。根據供應鏈專家林雪萍的說法,蘋果挑選了自己的供應商,並協助它們成長為「製造業明星」。

他舉例說,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如今是高速精密加工設備的領先製造商,這類設備可用於高效率地製造先進零件。這家公司原本只是切割壓克力(acrylic)的小工廠,稱不上機械製造商,但最後開發出能切割玻璃的機器,成為「蘋果手機表層加工的主力」,林雪萍說。

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正值中西關係最熱絡之際,蘋果在當地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此後迅速擴展至50家分店,門市外經常大排長龍。

隨著蘋果利潤不斷攀升,中國的組裝生產線也愈加龐大。富士康在鄭州設立的全球最大iPhone工廠,也因此有了「iPhone城」之稱。

對當時飛速發展的中國而言,蘋果代表的是西方先進科技的象徵——簡潔、原創又高端。 (相關報導: BBC大哉問:暫緩「解放日」關稅的美債動盪,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多文章

如今,蘋果多數的iPhone仍由富士康製造,所使用的高階晶片則來自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台灣的台積電(TSMC)。此外,製造過程中還需用到多種稀土元素,這些材料被廣泛用於音訊設備和攝影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