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補登存摺了?隨著數位銀行普及,許多人不再定期刷存摺,但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分享自身經驗指出,郵局存摺每累積100筆交易就會被系統自動合併成「彙總登摺」,不僅導致換簿頻繁,也可能在日後需要查帳時徒增麻煩。該則貼文掀起熱議,更有網友與金融業內人士提醒,若資料未即時補登,未來查詢交易明細恐須支付額外費用,甚至面臨資料無法追溯的風險。
存摺百筆交易變「1筆彙總」
該名原PO在Threads發文表示,郵局的存摺帳戶每達100筆未補登交易,系統就會自動彙整為一筆資料並強制補登。結果常因頁數刷滿而需頻繁更換存摺,造成不便與紙張浪費,讓他質疑在現今多數作業皆電子化的情況下,這項設計是否已經過時。
對此,根據中華郵政官網說明,當帳戶補登筆數累計滿100筆,系統確實會將該筆數合併為「彙總登摺」,且不會再顯示明細。

紙本存摺仍是財力佐證之一
雖然銀行與郵局並未硬性規定民眾必須補登存摺,但不少網友指出,若日後需申辦房貸、車貸、信用卡等金融業務,紙本存摺仍常被要求作為財力佐證,定期補登能保留完整紀錄,有助加快審核流程。
一名自稱郵局行員的網友也分享實務案例,曾有民眾想查詢過世親人的匯款紀錄,卻因當年未補登,資料早已從電腦系統中刪除,「郵局資料僅保留15年,沒有刷本當下紀錄真的查不到」。
想查明細得繳100元
多數銀行僅保留一年內的明細供網路查詢,超過時限者若未補登,就需到櫃檯調閱,且可能須支付100元手續費。網友直言:「刷存摺的麻煩,遠比將來為了一筆資料跑銀行還要小。」
也有網友留言補充:「薪轉戶尤其要注意,若資料都被彙總成一筆,等到要申請貸款時才發現紀錄不完整,就來不及了。」
電子化不等於可取代紙本 合理保存仍有必要
雖然數位帳戶已逐漸取代傳統紙本功能,但在某些正式申請程序中,存摺仍具備法律效力與佐證作用。專家建議,對於帳戶使用頻繁者,仍應每隔1至2個月補登一次,以確保關鍵時刻能調出完整紀錄,避免不必要的困擾與支出 (相關報導: 經濟大衰退要來了!「數百萬人恐失業」,想自保聽《富爸爸》作者4建議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