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地缺工現象日益加劇,不少業者坦言「人難找、人留不住」成為常態。有網友在社群論壇分析,指出年輕人對工地工作敬謝不敏的5大主因,包括環境惡劣、工安風險高、階級壓力大、報酬與付出不成正比,以及整體產業制度落後,掀起網友熱議與共鳴。
環境髒亂+工安模糊 「命沒了都沒人理」
根據網友在Dcard上以「為什麼台灣越來越少年輕人做工地」為題發文,指出工地噪音大、灰塵多,環境常見積水、雜物亂堆,不僅空氣品質差,安全措施也難以落實。許多新手剛入行就發現,一旦出事責任難釐清,「命可能賠了還沒人理你」。這樣的風險與壓力,讓不少人選擇退出。

薪資偏低 比不上冷氣房滑鼠族
不少人對工地工作仍有「高薪」印象,但原PO指出,月薪十萬的工地主任是少數,有資歷、懂門路才可能接案。一般新人則從日薪1500元起跳,月薪約3萬,還得忍受太陽曝曬與人際刁難,相較下辦公室工作不僅輕鬆,收入差距也不大,自然難吸引新人投入。
階級文化濃厚 菜鳥成「出氣筒」
階級制度也被認為是工地職場文化的毒瘤。不少人指出,學徒常被指派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卻得不到指導。老鳥以「新來的就要做最累的」、「沒人教自己學」的邏輯橫行,新人若抱怨還會被說吃不了苦。這種壓迫式文化,與現代年輕人講求尊重與自我發展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工地缺乏轉型 難吸引新血加入
網友也提到,台灣工地長年維持傳統「師徒制」,現場缺乏標準作業流程與現代化管理,安全配備與作業規範更是參差不齊。反觀國外,不僅重視制服、安全帽與標線制度,更有明確的責任區分與專業培訓。相較之下,台灣工地難塑造出具吸引力的職業形象。
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共鳴,表示「台灣工地薪水與國外沒法比」、「老師傅邏輯 ,我以前都這樣=宇宙真理」、「工作安全才是問題,老闆跟同事根本沒在注意這些安全還覺得這都是偷懶藉口」。也有人提到工安事故頻傳,「我自己聽過的案例就有被電死或夾死的」。
年輕人另闢戰場 專家呼籲改革
除了工地環境問題,社會結構變遷與新興職業興起也是原因之一。自媒體經營、線上接案、直播主等行業的門檻低、彈性大、發展潛力強,吸引年輕人轉向。相較之下,工地不僅勞力密集、職涯發展受限,也缺乏制度性的保障與晉升管道。
對於此現象,專家建議建築產業應朝向制度化、專業化發展,包括提升工地自動化程度、設置合理工時制度、強化勞安機制,以及建立公平透明的薪資與升遷體系,讓工地工作不再只是「苦力活」,而是具有前景與尊嚴的職涯選擇。 (相關報導: 新莊工地凌晨火警!豪宅蓋到17樓「頂樓冒熊熊烈火」驚悚畫面曝 警消出動破百人灌救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