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一餐上百道菜,每道只嘗三口,剩下的大量飯菜該如何處理?根據網易報導,吃不完的飯菜有三種命運,有的成了妃嬪的榮寵,有的成為大臣的榮耀,還有人靠這些「剩菜」賺得盆滿缽滿。
許多人以為皇帝膳食是天下第一美味,但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卻揭露,御膳房為求快速上菜,常提前半天完成料理,並以灶火保溫,導致菜餚口感欠佳。
此外,清朝宮廷另有一項嚴格規定:皇帝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吃完第三口即需撤下,以防有人藉此下毒。同樣地,白米飯也只能吃一碗,不可多添。
如此一來,百道菜僅淺嚐即止,留下的食物自然堆積如山。這些剩餘的御膳,主要有三種處理方式:
一、賞賜後宮:象徵尊寵地位
妃嬪雖身分尊貴,但用膳時僅能站立伺候,無緣與皇帝同桌。唯有寵妃才有資格獲得賞賜剩菜,甚至連皇子也能分得幾道。這些賞賜,象徵皇恩浩蕩與地位崇高。
若妃嬪食量有限,還可將部分飯菜轉贈給身邊太監與高等宮女。即使飯菜多次加熱,風味不佳,卻仍是一種殊榮。
二、賞賜大臣,象徵恩寵榮耀
大臣清晨三、四點即須趕赴早朝,往往空腹上殿。皇帝若心情好,會將剩餘御膳賞賜予官員,大臣們無不感恩戴德,即使菜色不合口味也欣然受用。
有些大臣甚至將賞賜帶回家與家人共享。不過,據說乾隆常賜豬肘子,久而久之讓大臣們吃膩,只好表面感激、實則私下棄置。
三、宮外倒賣,形成秘密產業鏈
無法賞賜的御膳,則由御膳房人員秘密收集、運出宮外轉售。打著「皇帝吃過」的名號,吸引無數百姓爭相購買。
這套模式逐漸演變為一條獲利可觀的宮廷產業鏈:優質菜餚被送往高級酒樓,成為招牌菜色;品相差者則經過重製加工後出售,仍受民間歡迎。
有些路邊攤販甚至會將剩菜製成「大雜燴」,三文錢即可購得一碗,運氣好還可能吃到人參或鮑魚。這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機會一嚐「皇上口味」。 (相關報導: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不笨!諸葛亮臨終前,問劉禪1句話才驚覺,原來他一直在裝傻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