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北方築長城阻匈奴!為何南方卻用兵武力平定百越?背後原因終於揭曉

秦始皇成功一統天下後,面對北方匈奴的威脅,選擇興建萬里長城加以防禦。然而,面對同樣難以馴服的南方百越地區,秦始皇卻沒有選擇以長城築防,為何會這樣?(示意圖/取自photo-ac)

戰國時代是一段烽火不斷、諸侯爭霸的年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戰事。在持續的軍事競爭下,各國紛紛尋求變革,強化自身優勢,期望以局部勝勢逐步擴張領土,最終實現統一。秦始皇成功一統天下後,面對北方匈奴的威脅,選擇興建萬里長城加以防禦。然而,面對同樣難以馴服的南方百越地區,秦始皇卻沒有選擇以長城築防,為何會這樣?根據《搜狐網》報導,可以整理為以下整理三大主因。

秦始皇在北方築長城阻匈奴!為何南方卻用兵武力平定百越?

1. 地形與氣候不利:南方山林水網,難建長城

北方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即便有高低起伏,仍以平原為主,利於大規模修築長城,施工成本與維護相對較低。南方則截然不同,山巒綿延、水系密布,地形險峻不易施作,即使建成也難以維持。

此外,北方乾燥的氣候有助於保存建材,長城得以屹立千年;而南方濕潤多雨的環境,極易腐蝕磚石,對長城結構是一大威脅。因此,秦始皇考量自然環境,放棄在百越地區修建長城是務實之舉。

2. 工匠技術與人力資源不足:中原工匠難適應南方環境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就曾為防禦外敵而興建城牆,今日仍可在湖南鳳凰一帶見到這些被稱為「南長城」的遺跡。不過,這些防禦設施多半規模不大,難與北方長城相提並論。

當秦國統一後,雖有臣子建議將南北長城串聯,但因多重考量僅實施北方部分。當時擁有修築技術的工匠多來自中原,他們不僅不熟悉南方地形,更常因水土不服染病甚至喪命,工事難以推進,最終讓秦始皇打消了南方築牆的念頭。

3. 朝中楚派勢力主張武力征服南方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政壇漸趨多元,不再只是秦人主導,來自其他諸侯國的官員也逐漸崛起。尤其秦孝公與楚國的政治聯姻,使楚系官員進入朝廷並擁有相當影響力。這些來自楚地的權臣,雖身為秦國官員,卻心繫故鄉,不願見南方永久成為邊境隔絕之地。他們強烈主張以武力平定百越,使楚國舊地徹底納入大秦版圖。他們反對修建長城築起隔閡,轉而促使秦始皇出兵南征。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