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近期公布對等關稅豁免清單,將電腦、智慧型手機及晶片等科技產品排除於高關稅之外,顯示其試圖在保護主義與全球供應鏈穩定間尋求平衡。與此同時,歐盟在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上,採取更為複雜的策略,既回應美國關稅壓力,又謹慎應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這兩大經濟體的政策互動,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美國的豁免政策凸顯其對亞洲科技供應鏈的依賴,短期內避免了對消費電子徵稅可能引發的價格上漲與通脹風險。然而,這也間接影響歐盟與中國的貿易動態。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7390億歐元,但貿易逆差高達2920億歐元,主要因中國的電信設備、電子產品及機械進口。美國對中國加徵125%關稅,可能導致中國商品轉向歐洲市場,迫使歐盟考慮「防衛措施」以防止過剩商品衝擊本地產業。
歐盟對中貿易政策以「去風險化」為核心,視中國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及系統性對手。例如,歐盟於2024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5.3%的關稅,試圖保護本土汽車業,但也與中國重啟價格談判,顯示其避免全面對抗的務實態度。此外,歐盟對中國的補貼調查,如針對比亞迪的工廠補貼案,凸顯其對公平競爭的堅持。相較於美國的單邊高關稅,歐盟更傾向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及雙邊對話,解決市場准入與補貼爭議。
美國關稅政策加劇了歐盟的兩難。西班牙總理桑切斯近期訪華,呼籲強化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批評美國關稅「不公且有害」。此舉反映部分歐盟國家希望利用中美貿易戰,爭取中國市場機遇。但其他國家,如德國與法國,則擔心中國過剩產能傾銷,損害歐洲製造業。歐盟內部對中政策的裂痕,可能削弱其整體談判力。
從更廣視角看,美國的科技豁免與歐盟的對中策略,均試圖在保護本土經濟與維持全球供應鏈間找到平衡。美國的豁免為台積電等企業減輕壓力,間接支持其在美投資;歐盟則透過關稅與對話,力求在中美間保持戰略自主。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需靈活應對中美歐三方的貿易變局,以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 (相關報導: 風評:關稅完美風暴─歐盟續坐「小孩桌」看中美角力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