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幫川普上了一課:美國貿易逆差到底是誰的錯?光靠關稅、匯率有辦法改善?

央行強調,貿易逆差或經常帳失衡與匯率的關聯性,比起20年前已經大為降低,若欲單獨透過匯率調整來解決有其侷限。(柯承惠攝)

美國總統川普對於貿易逆差念茲在茲,不僅屢屢針對中國,甚至不惜與盟友撕破臉,也要祭出高額的對等關稅,但此舉恐怕還是劃錯重點,根本無助於達成他的理想目標。中央銀行今(18)日特地發布專文〈經常帳餘額與匯率之相關性〉,詳盡解析川普政策的癥結與盲點。

川普1.0政策希望透過對其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加徵關稅,藉此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但實際上只是轉移到其他貿易對手,形成破口,而且美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有鑑於川普1.0政策效果不彰,本次川普2.0為了防堵破口,採行全面加徵關稅方式,並且觸及包括非關稅壁壘及匯率議題等非關稅議題。然而多數學者認為,美國貿易逆差根源在於其儲蓄不足,如果美國無法增加儲蓄,則無法有效改善貿易逆差問題;而順差國也應增加其消費及投資,以改善超額儲蓄的問題。

央行指出,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資本自由移動下,國際資金鉅額而且頻繁移動,已經成為影響匯率變動的主因。因此,以匯率做為調整貿易失衡的工具也變得更加困難,成效有其限制。

一、 美國貿易逆差(經常帳失衡)主要反映美國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

根據國民所得會計恆等式,「經常帳順差」(經常帳逆差)與「超額儲蓄」(儲蓄不足)是一體兩面。一國如有經常帳逆差,顯示其國內民間(家庭及企業)及政府部門儲蓄不足。

(X-M) = (S-I) + (T-G),其中X為輸出;M為輸入;S為民間儲蓄;I為民間投資;T為政府稅收;G為政府支出(包含政府消費與投資)。

以美國為例,美國經常帳出現逆差,主要反映政府財政赤字(T-G<0)嚴重或民間部門儲蓄不足(S-I<0);如果針對儲蓄不足的部門別觀察,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為家庭與政府部門,其中政府財政赤字是美國長期儲蓄不足的主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雖然擴大財政支出,但家庭部門儲蓄明顯增加,加上企業部門淨儲蓄由負轉正,導致整體儲蓄不足明顯縮小。

自2020年COVID-19疫情後,美國民眾減少消費,家庭部門淨儲蓄為正且增加,但美國政府推動多項援助法案,政府部門支出遠大於收入,儲蓄不足大幅擴增。

資料來源:央行
資料來源:央行

央行表示,美國經常帳逆差反映的是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落差,隱含美國消費過多致國民儲蓄不足,同時政府財政赤字較大等自身結構性問題。

根據針對193個經濟體的研究指出,在1980年至2016年期間,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財政赤字對GDP比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會導致經常帳赤字對GDP比率擴大到0.29至0.45個百分點,此項結果驗證了雙赤字(Twin Deficit)問題。 (相關報導: 川普密謀炒掉鮑威爾,聯準會主席接班人是他!備受爭議的華許究竟何方神聖? 更多文章

二、 美元身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 縮小貿易逆差更加困難

央行說明,在當前全球貨幣體系下,美元為主要國際準備貨幣,面臨特里芬難題(Triffin’s dilemma或稱Triffin’s Paradox),也就是美國必須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美國易有貿易逆差;而順差國資金流入美國則挹注美國儲蓄不足,壓低美國國內利率,此現象將進一步促進美國消費及投資,更不利其縮小貿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