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中國船徵費,全球供應鏈再起風暴!航運重組,台灣有機會成受惠者?

2023年1月16日。海運貨櫃堆放在中國天津的一個港口。(AP)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中國製造或由中國企業經營的船隻徵收高額服務費,初期雖設定為零,但將於未來三年內階段性調漲,最高每淨噸達140美元,堪稱史上最強硬的航運制裁政策。

美方此舉,儘管強調是為了「扭轉中國主導地位、保護美國供應鏈」,但全球業界卻憂心,這不僅會推升全球航運成本、干擾物流節奏,更可能再次引爆一場供應鏈重組的骨牌效應。

75%貨船來自中國,全球物流避不開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報告,目前全球75~80%的商船由中國製造。也就是說,幾乎所有國際貿易的主力運輸工具,都無法完全脫離中國造船。

恐陷「費用→轉嫁→通膨→反效果」連鎖反應

海運公司無法吸收額外費用,勢必轉嫁至客戶與終端消費者,形成一連串效應:

  • 貨櫃運價上升 → 出口商成本提高
  • 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 促使通膨壓力再起
  • 美國企業競爭力下降 → 更依賴東南亞等替代市場

貿易重組下誰受惠?誰最受傷?

潛在受惠者 可能受害者
台灣、越南等出口國 中國船舶業與航運商
亞洲非中資航運公司(若未使用中國造船) 使用中國船舶的第三方國家公司
歐洲本土短程航運業者 美國進口商與終端零售業

從貿易戰到海戰,供應鏈風暴一觸即發?

從川普任內掀起的關稅戰火,到如今針對中國船舶的「服務費戰爭」,美中角力不斷從製造、科技一路延燒到運輸與基礎建設。外界關注,這是否預示著下一階段的貿易戰,將全面轉向「物流制高點」的爭奪。

面對這場潛藏的供應鏈風暴,企業勢必得重新審視自身的佈局與應對策略。包括是否需要分散出貨路線、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通道;是否應該調整船隊結構或改用第三方物流服務,以降低政策風險;甚至提前將據點或產能轉往東南亞、印度等替代市場,才能在地緣政治與貿易對抗中,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與靈活彈性。 (相關報導: 川普145%關稅重拳,中國會血流成河?謝金河:是人民幣的絕佳機會 更多文章

美國對中國船舶收費政策時程總覽

以下為美國分階段對中國船隻與中國造船船隊徵收服務費的時程與費率整理,提供供應鏈、航運與出口業者參考。

中國船隻經營者與所有人費率

生效日期 每淨噸收費 備註
2025/4/17 0 美元 初期免收費
2025/10/14 50 美元 開始課徵
2026/4/17 80 美元 逐年調漲
2027/4/17 110 美元 ---
2028/4/17 140 美元 每艘每年最多收5次

使用中國製造船舶的航運公司收費標準

生效日期 每淨噸收費 每貨櫃收費 備註
2025/4/17 0 美元 0 美元 初期免收費
2025/10/14 18 美元 120 美元 開始課徵
2026/4/17 23 美元 153 美元 逐年調漲
2027/4/17 28 美元 195 美元 ---
2028/4/17 33 美元 250 美元 每艘船每年最多收取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