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居家品牌霸主」驚傳撤店…4原因留不住顧客!官方緊急聲明

本土居家品牌「生活工場」面臨實體門市全面撤收的疑雲,業者表示只有2至3間的百貨專櫃,因為租金與政策調整而撤出,並非全面退出實體通路。圖為創始店文林門市。(圖/翻攝自Google Maps)

台灣本土居家品牌「生活工場」傳出陸續撤出部分百貨商場,引起市場與消費者關注,自1993年創立以來,「生活工場」曾在全台展店近百家,如今卻面臨實體門市數量減少,讓不少老顧客感嘆「時代的眼淚」。

實體店退場成趨勢?官方回應「僅局部調整」

綜合多家媒體報導,針對外界關注的實體門市撤收疑雲,「生活工場」回應,目前並未規劃全面退出實體通路,只有約2至3間百貨專櫃將於5月底撤出,主要是因為租約及政策的調整,強調「並非所有百貨都將撤收」。然而,該品牌自2024年起已陸續關閉街邊門市,其中就包括位於士林的創始店。

品牌失焦、價格高、設計感差,生活工場難敵外資夾擊

「生活工場」早年主打日系簡約的風格、以布置居家美學走紅,曾憑藉著精緻生活的概念搶占台灣居家市場的先機,而如今面對IKEA、無印良品、HOLA等外資品牌的強勢展店,生活工場的商品被批「價高不划算」、「設計感弱且同質性高」,難以突破紅海,有網友表示,「香氛區看起來像無印廉價版,但價格卻比想像中貴」,更有不少人直言「逛了半天什麼都不想買」。

加上品牌調性模糊、缺乏個性辨識度,無法吸引注重風格與品質的年輕消費族群。

數位轉型遲緩,線上購物體驗不佳

在實體零售受房租與人流雙重壓力下,各大品牌紛紛轉向數位通路,但生活工場的腳步卻顯得緩慢,雖然有經營官網與線上商城,卻被用戶抱怨「介面難用」、「比蝦皮還難買」,未能成功將實體客群轉移至線上,相較之下,競爭對手宜得利積極拓展電商平台、IKEA則強化物流體系與會員機制,生活工場似乎仍在摸索轉型路徑。

據了解,生活工場近年營運表現平平,曾嘗試以旗艦店刺激買氣,但人潮未如預期回流,也傳出已與特力集團洽談合併合作事宜,未來或將轉型為該集團旗下品牌之一,整合至其線上零售體系。

部分網友回憶「這一區」經典永流傳

儘管品牌人氣已大不如前,但「布偶區」仍是許多老顧客心中的不敗經典,從星際萌怪到動物娃娃系列,生活工場的原創布偶以可愛外型與Q彈觸感擄獲不少人心,有網友分享:「高中學長送我的鱷魚娃娃我抱到現在」、「當年大學FB社團還揪團買鱷魚」。

布偶系列雖然口碑好,但價格卻偏高,小型布偶就動輒600元以上,大型甚至逼近900元,對比IKEA熱銷的鯊魚玩偶售價只要699元,在價格方面的競爭力稍顯不足。

官方回應未來動向

對於接下來的經營方向,生活工場行銷企劃部受訪表示,目前將聚焦在強化電商通路,包括APP使用者體驗優化、拓展官網功能等,並積極尋求與其他零售平台的合作,已經有不少通路商主動接洽,在實體門市方面,未來若有地點合適仍不排除再設門市。 (相關報導: 「開幕不到3個月」台灣知名樂園宣布停業!家長儲值上萬元崩潰…業者回應了 更多文章

被問及未來競爭策略時,品牌回應「最大對手是自己」,強調仍以香氛等生活必需品為核心,不過會強化商品的季節性與使用體驗,爭取消費者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