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在卸任演說中強調,自由大學歷來是自由思想與科學發展的源頭。(the free university, historically the fountainhead of free ideas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對比今日的美國,格外令人唏噓。
14日下午,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以違反《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為由,明確拒絕聯邦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要求,成為全美第一間「對川普說不」的高教機構;當天晚上,聯邦官員宣布將凍結哈佛總額22億美元的多年期補助款,外加一筆價值6000萬美元的研究合約。
根據美國在台協會(AIT),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規定: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
川普政府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頻繁針對各間大學進行調查,尤其關注少數幾所頂尖名校,聲稱要打擊多元化政策並掃蕩校園內「猖獗的反猶主義」,同時組織「反猶太主義特別工作小組」,主導大部分的校園整肅行動。《紐約時報》指出,政府內部甚至傳出要「推翻一所明星大學」以徹底重塑高等教育的聲音。隨著「白宮V.S.大學」的風暴越演越烈,除了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外,包括哈佛在內等多所常春藤名校也紛紛被捲入;至今,全美有多所大學的研究經費已被凍結數億美元。
儘管其他大學也曾反對政府干預校園事務,但哈佛此次明確拒絕聯邦政府的行為頗具象徵意義:此前,哈佛曾因屢屢讓步而飽受爭議,而這次起身反抗,是今年川普政府施壓學界以來,最明確的「不服從」事件。
2024年4月25日。在哈佛大學,一名學生披著巴勒斯坦的國旗,站在哈佛大學創辦人John Harvard的雕像前抗議。(AP)
根據聯邦政府11日寄給哈佛大學的信件,白宮提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革要求,若全面履行,勢必將徹底改造哈佛,並讓聯邦政府對大學校務握有空前的控制權,嚴重侵犯學術自由等核心原則。川普政府在信中寫道:
⋯⋯但投資並非應得的權利。這取決於哈佛大學是否遵守聯邦民權法律,而且只有在哈佛大學營造出能產生智慧創造力和學術嚴謹性的環境時,投資才有意義,而這兩者都與意識形態控制背道而馳。近年來,哈佛大學在這兩個為聯邦投資提供理由的智慧和民權條件,都未能到要求⋯⋯
But an investment is not an entitlement. it depends on Harvard upholding federal civil rights laws, and it only makes sense if Harvard fosters the kind of environment that posses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and scholarly rigor, both of which are antithetical to ideological capture.
Harvard has in recent years failed to live up to both the intellectual and civil rights conditions that justify federal investment.
這些要求透露出政府「全面」干預校園自治的野心,包括主導招生標準等極具爭議的領域,且政府明顯不甘於行政事項而已,還想管到課堂內容。此外,保守派常拿來攻擊學術界的議題——抄襲指控——也再度浮上檯面,這也是迫使哈佛前校長蓋伊(Claudine Gay)下台的原因之一。
哈佛大學14日在致政府的回函中表明:「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政府都無權決定私立大學該教什麼、該招收與雇用誰、又該進行哪些調查與研究。」並指出校方過去15個月來已對相關問題進行重大改革,包括嚴懲違規師生、強化校園安全等,而政府的種種要求「根本是想直接規範哈佛的思想氛圍」,這違反了《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的規定。
2024年4月25日。在哈佛大學校園內的一個抗議營地。(AP)
根據《華爾街日報》,哈佛的教師協會在11日已正式提告川普政府,指控政府濫用民權法打壓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訴訟指出,政府過去若對校園反猶等問題有所不滿,通常會依據《民權法》第六章進行調查、提出報告,最後與學校協商解決;但如今川普政府無視這些程序,直接使出凍結金援的手段施壓。訴訟內容寫道:「政府明目張膽地想把川普政府的政治主張強加給哈佛大學,還要求學校懲罰特定言論。」
哈佛大學校長賈伯(1Alan Garber)14日強調:「哈佛不會放棄自主,也不會放棄憲法保障的權利。哈佛,或任何一所私立大學,都不會任由聯邦政府接管。」白宮對此反擊說,哈佛的回應流露出「一種令人擔憂的特權心態」,認為名校們錯把聯邦補助當成理所當然,卻不願履行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責任。
川普的「權力遊戲」
儘管川普的政策反反覆覆,但他整肅「菁英學府」的企圖一直都很明確。《經濟學人》指出,這場政治鬥爭不僅可能顛覆美國大學長期以來與聯邦政府間的合作默契,恐怕也會對美國創新、經濟發展,甚至整個國家性格帶來劇烈影響。
美國大學近年在兩黨間的支持度已經出現斷層,尤其在菁英學府日益陷入「覺醒政治」(woke politics)風波後,更加劇右派的不滿情緒。學生抗爭、言論審查與對校外講者的封殺,使這些學校被貼上思想單一、過度迎合學生的標籤。同時,教育程度的分歧更加深了美國的政治對立: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雖在去年總統大選落敗,但在擁有碩士學歷的選民中卻大贏20個百分點。
但最大的轉變其實來自共和黨內部。雖然早在1951年,保守派思想家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就出版過《上帝與耶魯人》(God and Man at Yale)批評大學思想偏左,但共和黨在過去仍大致接受大學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合作模式:政府資助研究與獎助學金,大學則貢獻知識、創新與科技發展回饋國家。
(相關報導:
擔心背後的「中國勢力」干預 澳洲又有6所大學關閉孔子學院
|
更多文章
)
《經濟學人》指出,這套合作模式曾推動美國科技飛躍成長,從冷戰時期的粒子加速器,到網際網路、mRNA疫苗、GLP-1減重藥和人工智慧等突破,皆有賴於政府資助與自由學術環境的結合,也讓美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真正使美國繁榮的,才不是境內有多少間汽車工廠,而是學界與政界經年累月的合作成果——但川普正打算結束這一切。
川普政府已經凍結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與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總計近10億美元的研究補助,只因這兩校的校長對政府政策提出批評。而曾就讀耶魯法學院的副總統范斯(J.D. Vance),則是揚言要加大對大學捐贈基金的課稅:曾從現行的1.4%暴增到35%。更別提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近幾週頻繁逮補批評以色列反人道行徑的外籍學生。
2025年4月14日。抗議者和猶太和平之聲成員聚集在紐約聯邦廣場外聲援哥倫比亞研究生Mahmoud Khalil。(AP)
聯邦政府每次出手的理由不一定相同,有時以消除「覺醒病毒」為由,有時是打擊反猶太主義,但不變的是:對言論自由很「雙標」——一方面譴責抵制文化,一方面又鼓吹驅逐因發表意見而惹怒政府的外國學生。《經濟學人》表示,這場「白宮V.S.常春藤」的鬥爭就和所有革命運動一樣,重點在於誰握有權力與控制權。
面對威脅,常春藤學校多選擇保持低調並部分服從,試圖避免成為箭靶。在哈佛大學起身反抗川普之前,該校已經更換中東研究部門的負責人,哥倫比亞大學甚至在18個月內換了3任校長。但這些退讓都無法讓川普政府心滿意足,反而讓MAGA陣營變本加厲,有人甚至喊出要「燒毀哈佛」。
2025年4月14日。抗議者和猶太和平之聲成員聚集在紐約聯邦廣場外聲援哥倫比亞研究生Mahmoud Khalil。(AP)
《經濟學人》表示,學術自由正是過去70年來,美國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原因之一,這也是俄羅斯與中國難以做到的。學術自由是美國的基石,就如同人民有權批評總統而不必擔心遭到報復一樣,真正的保守派一向明白這一點。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在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時就警告:當大學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時,政府就能控制學術研究。這番言論在過去像是危言聳聽,因為美國從未有總統試圖整肅大學;而如今,這樣的總統不僅出現了,且更讓人擔憂的是,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