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到底該不該在男生面前裝柔弱、欲擒故縱?台大超人氣「愛情社會學」教授這樣說…

我們認為緣分是注定的,所以感情不順、爛桃花太多或沒有桃花就去拜月老,然後得到的應該都是月老保佑的姻緣...但如果是這樣,怨偶是哪裡來的?(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一九八零年代,一位美國作家柯列特.道林格(Colette Dowling)就寫過一本暢銷書《灰姑娘情結》(The Cinderella Complex),書中將女性這種想自立卻害怕自立,或認為只要忍耐下去就會有好男人出現拯救自己的心理,命名為「灰姑娘情結」

女性被男性拯救的劇情在童話故事中屢見不鮮,即使是現代所編寫的電影或戲劇橋段,也依然安排男主角在緊急時刻登場拯救女主角,因此有個女明星曾表示不讓小孩觀賞傳統童話改編的動畫,因為她不認同某些劇情傳達的價值觀—等著被拯救、為了愛放棄自己的某個能力—也不希望小孩幻想自己成為公主。

不過,不讓小孩看這些動畫或童話故事就不會幻想自己是個公主嗎?倒也不一定。其實不需要設定或阻止下一代能看與不能看什麼,因為影視作品或任何思想的影響不會只是單面的。就像兒童時期的你可能真的相信有聖誕老人,但長大了也就漸漸知道沒有,而不會說:「啊!大人騙我!我去自殺好了∼你們這些無情的大人!」

我覺得與其不讓小孩看,不如大家一起看,一起討論。因為真的不是你看到什麼戲劇或情節就會變成什麼,不然女性主義者怎麼出現?女性主義者成長的時代都也都是這種電影啊。重點在於我們該如何解讀「灰姑娘」、《白雪公主》這樣的故事?為什麼期待在愛情中被拯救?還有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的愛情,只有傲慢跟偏見嗎?

這裡提到的「灰姑娘」是以迪士尼二○一五年的電影《仙履奇緣》為例。少女艾拉(Ella Cinderella)自從父親突然離世後,遭到繼母與繼姊們的欺負,從主人變成家中僕人,也因身上總是髒兮兮的,被取笑為「灰姑娘」。

故事中,艾拉母親的遺言「勇敢與仁慈」貫穿了各個情節轉折,因此艾拉並不像《美女與野獸》的貝兒,那樣強調知性。相較之下,《仙履奇緣》沒有要你去讀書、去追求更多知識,而是強調內心要美,艾拉的善良純粹是一種更傳統的道德價值。

如果說貝兒是具備知識幫助自己解決難關,灰姑娘基本上是靠著「善良」,好比因為愛護動物、對大地、對其他生物的愛,所以後來動物也會回報她。她的善良也表現在父親問她從遠方要帶什麼禮物回來時,她只要樹枝,表示她關心的是爸爸而不是禮物。但也是因為艾拉的善良(卻無勇敢),所以父親過世、家道中落之後,才會從一個千金小姐掉下來變成繼母的奴僕。

優勢與弱勢的愛情測試

變成僕人的艾拉在森林裡巧遇王子,王子雖然對她一見傾心,卻也沒有告訴她自己是王子。這種「我不告訴你我是誰」的噱頭也常常出現在各種影劇設定中,起初可能是基於隱私或不想改變彼此關係,但也可能是一種隱藏的測試—想知道你愛的是我,還是我的身分頭銜?

很多電影都愛玩這老梗,一個人隱瞞或假冒一個比自己原本更低的身分,測試對方是否愛自己?但你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誠實地來往?雖然這樣是出於擔心別人愛的只是他的身分而不是真正的自己,但再怎麼說,這也是一個不誠實的開始 (相關報導: 為何有些人那麼愛把「分手」掛在嘴邊? 心理師:一句分手,背後是千萬句「別走!」 更多文章

在婚姻之外有了美妙的性體驗,但仍想擁有信任和愛的伴侶以及長期穩定的關係帶來的安全感,到底該怎麼辦?(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一個人隱瞞或假冒一個比自己原本更低的身分,測試對方是否愛自己?但你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誠實地來往?(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對於比較具有社會優勢(或者感情優勢)的人來說,好像常常會假定一件事:他當初愛的是我,將來愛的還是這個「我」,只要我們的感情穩固。但你以為他現在不知道你的身分,以後知道了就不會怎麼樣?就算對方還是愛你,可未來還是會有別的變因加進來,所以你能保證對方一定不會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