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大戰暫緩90天,終於讓世界各國與企業喘口氣,設法做出相關應對,其中無法避免的必定就是會出現狂囤貨的急單。但是觀察川普最近的言行,例如「各國都跑來求饒,迫切的想要達成協議,先生求求你達成協議吧,我願意做任何事情」,「貿易戰很容易贏」,「我懂得比經濟學家多」,「我不需要經濟學家,我有直覺」,以及訂出來的關稅公式有如提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說法還硬要全球人士接受,這跟當年迫害加利略的愚蠢教會有何差別?
但是川普還能侃侃而談,完全沒有任何一點羞愧感,這就是標準的狂人或是土豪,一副皇恩浩蕩、萬物皆賤且蠢、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模樣。由這樣的人來領導全球,難怪川普任內道瓊前十大跌幅川普任內就佔了9次,難怪全球股票市值短短3-4天消失了至少6兆美元,但是川普輕描淡寫的說這只是手術過程中的陣痛,這跟毛澤東面對大饑荒死了幾千萬人不當回事有何差別?
全球反智民粹民族主義再起
當中國這樣的龐大人口國家崛起後,工作機會自然從高所得國家流向中國,高所得國家無可避免的要與低所得國家產生水往低處流的狀況,有如日本失落的30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所得拉高、工資高漲後,自然會緩下經濟成長的腳步,絕無可能日本一國繼續高速成長,其他各國永遠的苦哈哈與停滯,除非周遭國家都是日本的殖民地才有可能出現如此現象。
美國想要改善關稅的不公平可以理解,但是頂多就是延緩水往低處流的速度,有各種手段可以使用。但是使用激進手段企圖中斷水流,甚至要求世界各國可以捐款給美國來換取免除懲罰性關稅,這就是川普離譜的地方,猶如把世界其他國家都當成殖民地一般,在現代經濟理論高度發展與自由貿易行之多年的世界環境中,顯得格外粗魯與野蠻;身為21世紀世界第一強國卻沒有全球共好,還是只有13世紀成吉思汗的侵略殖民、屠城鎮壓思維,美國人真的十八代祖宗的臉都丟光了,令人錯愕不已。
但是中國(低所得國家)的崛起的確會讓美國經濟反轉的時候出現懷念過去美好時光(酒池肉林)的失落感(如同過去的日本),這正是民粹與民族主義興起的溫床,猶如希特勒般的催眠術,顯然美國人民還是有很多人買單其正當性。因此,川普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口號當選並發動關稅戰,就是目前民主制度下出現反智民粹的第一個明證。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天不佑台灣
|
更多文章
)
執政黨發動大罷免(執政黨清算政敵與異己言論)過去只有在民初軍閥時代或是君主統治時代,才有執政黨不分青紅皂白強加罪名清算政敵的作法(當然手段更加激烈,但是動機都是要消滅異己言論),台灣的民主顯然還是不夠成熟,猶如過去搞不清楚人行道的意義,老是要行人讓汽車。完全搞不清楚在野監督執政是民主防腐的基本運作ABC(如果在野都配合執政,那跟習近平開會,任何事情下面沒有半點反對聲音的獨裁有何兩樣?),甚至不只在野國會議員要監督執政,連執政黨的國會議員,依照三權分立的憲法設計,也是必須發揮監督執政的功能,不是當個橡皮圖章,結果台灣人民不僅不譴責執政的立法委員只會當橡皮圖章,還要求在野的立法委員也必須一起當橡皮圖章? 這就是民主發展過程反智民粹會以另外一種面貌出現的另一個明證。
台灣執政黨發動大罷免與美國發動全球關稅戰要世界各國跪下,這兩者在現代民主世界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是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卻把缺點當優點,說美國也在發動大罷免! 這跟偷錢後硬坳是為了促進經濟活絡一般的荒謬,但是台灣卻還是有許多人支持。
反智民粹的危險遠高於病毒傳播
美國的反智民粹與中國小粉紅愚蠢的民粹互相激盪,最大的災難就是搞成世界第三次大戰,這絕非危言聳聽。川普引爆的民粹是否會搞垮全球經濟、最後導致世界各國都只能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姑息主義蔓延),最後會不會再次誘發出第三次世界大戰? 沒人能準確預估,但是過去的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跟德國的民粹有很大的關連性。
中國過去被列強欺壓一百年,最近20年在台商與外資的投資下強盛了,是否有可能如同1939年的德國一般,國家強盛後軍國主義復辟? 有如窮人翻身富豪後最愛到酒店撒錢當大爺般的愚蠢報復心態。 風險已經越來越高,趨勢已經形成。台灣小島小國,完全無力阻止這樣的趨勢發生,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因此要分析兩個對手,並觀察反應,做出合理的應對,以求經濟上的安全與避免戰火波及。
台灣面對美國關稅戰的策略
從川普制定的全球關稅高低來看,顯然美國心中對各國友好程度為 歐洲>日韓>台灣>東協>中國,因此台灣在這90天冷卻期,最重要的就是捏好自己手中的籌碼,希望最終能夠談成歐洲、台灣>日韓> 東協>中國的最終關稅協定,如果真能如此,那就可以弭補台灣多年來往北無法參加CPTPP,往南無法加入東協,往西無法加入RCEP,跟美國談了多年的FTA也遲遲沒有下落,變成世界孤兒的窘境。因此,好好把握這次談判機會,把台灣對美關稅談成全球最低,這就是賴政府必須努力的終極目標。
而且這並非不可能,因為台灣政府擁有全球最多的籌碼,有台積電的赴美建廠,有降低台灣汽車進口關稅(日、韓、歐洲對美關稅都比台灣低),有買天然氣、石油的需求,有買各種農產品的需求,還有買武器的需求,有制裁中國的地理與產業優勢,根本就是滿手籌碼,如果賴政府談成比日韓還高的關稅,就是失職,雖然川普威脅恐嚇如果台積電膽敢不去美國建廠,就要將關稅調高到100%,面對狂人的恐嚇,有如黑道威脅要殺你全家,根本無需退卻,這種飽和式的恐嚇正顯出其內心的膽怯,必須把威嚇拉到最大,就是怕你不從,因此整個談判的重點,反而就是要抓住半導體的投資,凸顯美國的不合理,用歐洲與日本的補助,展現台灣的誠意,並要求美國的善意回應,如果美國真的夠善意,也可以考慮將次世代的技術技轉INTEL拿到INTEL的乾股。而且越慢談越好,先觀察歐洲與日本、韓國談成的關稅,在來定奪台灣談判的關稅底線。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天不佑台灣
|
更多文章
)
但是同時小島小國的台灣也不要忘了還有另外一隻大象,那就是中國,中國手中對台的籌碼順序必定是--戰機飛越中線+戰船圍島恐嚇>關稅戰>發動戰爭。在兩隻大象激戰的時候,台灣的確必須如同東協與日韓表態,選擇加入哪一個陣營,沒有模糊的空間,避免兩邊不是人兩邊都賞你一巴掌。但是台灣有一個難處與世界各國不同,就是其他各國選邊站並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也就是只要評估美中兩國對本國何者利益大,就很容易做出選擇。但是唯獨台灣不同,台灣最怕的就是美中拉高態勢後,台灣如果關稅戰過分親美,是否也會引起中國對台也發動關稅戰,台灣可別忘了,台灣目前順差最大國家就是中國,兩大順差國都發動對台關稅戰,那絕對會擊垮台灣經濟,台灣絕對要謹言慎行,板凳做1/3。
更不要說台灣還有可能出現代理人戰爭的風險,如同美蘇冷戰時期經常出現在第三國打代理人戰爭,如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以阿戰爭,伊朗政變,古巴飛彈危機,尼加拉瓜內戰,甚至連非洲小國的內戰背後都有美蘇的影子,簡直罄竹難書。因此,台灣必須十分小心翼翼的就是要避免代理人戰爭發生在台灣,這是台灣與世界各國最不同的地方。
中國面對美國關稅戰的最佳策略
中國手中對美國的籌碼並不多,因為蘋果的手機雖然有不少在中國生產,但是因為從2018年關稅戰發展至今,許多外銷的產能已經紛紛移出中國,筆者相信對這些大廠來說,留在中國的產能就是供應中國國內本土使用,只要東南亞與南美各國的關稅不要突然拉高,影響與衝擊應該都還在可以吸收的範圍內,反而是全球反美情緒高漲後,所有美國品牌都會面臨國外市場市佔率的衰退,這才是美國品牌最大痛點。
再加上中國2018-2024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都是落在3000-4000億美元之間,並沒有大幅滑落,讓中國與美國發動關稅戰的底氣更加不足,最後結果必定是傷己十分,傷敵三分,因此中國在關稅戰中拉高對美的對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保持低調甚至反其道而行才是正確作法。因為關稅戰除了考慮兩國間的貿易順差與逆差外,另外要考慮的就是兩國的製造實力與市場大小,如果本國市場較小對方較大,本國製造技術較高或是價格有競爭優勢,當然可以大方地放開大門與各國談平等互惠的零關稅,因此在中國已經完成民生品與高科技產品兩種工業革命後的今日(感謝台灣的帶領,根本就是複製台灣的工業革命過程),中國已經非當日的吳下阿蒙,中國與美國的關稅,絕對是往零關稅走,對中國有利。
但是用膝蓋想也知道,中國不可能說服美國變成零關稅,因此冷處理不要加碼就變成中國的最佳策略。但是中國第一時間提出以牙還牙策略,殊為不智。又少了另外一個策略,就是對世界其他各國開放互惠零關稅,釋出善意與其他先進國家談放開市場,凸顯與美國霸道不同的王道作法,這才是最聰明的作法。雖然其他國家不見得願意對中國降成零關稅,但是在美國被全球罵得滿頭包的時候,世界第二大市場提出反其道而行的做法,絕對可以有效的幫助中國緩解目前被世界市場孤立的窘態,甚至提高人民幣在世界的能見度,改善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成見與偏見,這對中國商品在全球的銷售是跪求也求不來的契機。
如同台灣如果好好談判,最佳狀況有可能讓台灣脫離關稅孤兒的窘境。如果中國肯對世界其他國家釋出這種善意,歡迎世界各國來跟中國從零關稅開始談,世界各國最好也可以打蛇隨棍上,要求中國將電商、銀行、娛樂媒體也開放給世界各國,讓中國人民大量看歐美電影與享受歐美的服務,看外面的世界如何運作
「看外面的世界如何取笑與評論其國家領導人的愚蠢施政,這才是改變中國人民僵化思維最有效的做法」。
也就是當年美國協助中國進入WTO,期待中國融入世界體系後可以如同台灣一般放棄集權體制,卻忘了要求中國也要順便開放服務業市場。台商與世界各國過去去中國的投資,重點都放在代工與汽車市場,完全沒辦法切入影響人民思維比較直接的服務業,這是美國的失算。
就算無法讓中國釋放服務業給各國,如果中國願意重新塑造與緩和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會有效的降低中共武統台灣的想法,對台灣也是利大於弊。值此關鍵時刻,希望川普的魯莽作法,可以歪打正著,幫助台灣解決關稅孤兒困境,也可以出現契機讓中國融入世界體系,逐漸放棄武統台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