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習近平誰會先低頭?學者指美國忽略關鍵2因素:對中國崩潰過於樂觀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急轉彎,讓全球股市如洗三溫暖。(資料照,美聯社)

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中國政府11日再度反擊,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以報復美國總統川普把對中國課的總關稅提高至145%。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目前看來雙方都沒有後退的準備,西方普遍認為中國必然低頭,但卻忽略了中國對內控制力與民族主義動員的能量。

翁履中臉書發文指出,中國民眾是否能夠感知並反應經濟壓力,並不像西方社會那般直接且快速,換言之,即使中國經濟吃緊,只要共產黨仍能掌握輿論與動員群眾,習近平仍有政治空間與時間。更值得關注的是,西方對於中國崩潰的預期,或許過於樂觀。

翁履中提到,川普對外極限施壓,不僅讓中國轉向更強硬的內部統一與國家主導,也讓其他國家開始懷疑美國的可信賴性與持續力,歐盟、加拿大等盟友第一時間並未選擇妥協,而是考慮報復性措施,未來是否會轉向與中國靠攏,也取決於美國接下來的態度。

翁履中認為,川普的90天談判期是一個關鍵觀察點,台灣因為與美關係緊密,從不知道排在談判第幾順位,到傳出可能第一波就可以談判,這樣的消息聽起來很正面,但也可能透露出川普政府的關稅談判,其實沒有像對媒體說的如此順利,所以會先跟容易取得對美國有好處的談判對象優先處理。

翁履中表示,至於其他不確定會不會全面配合的國家,川普團隊則繼續觀察,除了特別依賴美國的國家之外,其他談判對手是否願意配合美國,其實取決於川普政策的穩定性與代價。川普團隊內部對中國態度分歧,貿易政策未必一貫,也意味著台灣與其他國家須具備高度應變能力。

翁履中指出,這是一場持久戰,不是誰會勝利,而是誰撐得久,在這場比氣長的貿易冷戰中,美國雖有技術與市場優勢,但中國的社會控制力與調整彈性也不容小覷,美國若過度高估自己的優勢,低估中國的抗壓力,未來在經濟與地緣政治層面都可能付出代價。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