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強化台灣在保護主義時代下的氣候政策與經濟戰略

台灣已正式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並訂定2050 淨零排放目標,將自 2025 年起實施碳費制度。(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前言

台灣以出口驅動的經濟發展為基礎,長期以來支撐了國家繁榮。然而,這樣的模式在全球貿易政策劇變與氣候責任提升的背景下,也帶來了結構性風險。近期以川普為代表的保護主義政策-特別是他提出的互惠關稅政策(reciprocal tariff policy)-突顯出對出口導向國家的重大挑戰。2025年,美方提議針對對美貿易順差較大的貿易夥伴普遍徵收關稅,其中包括對台灣商品徵收高達32%的關稅(半導體產品則豁免)。

這類情境凸顯出台灣需要提升經濟韌性的迫切性。與此同時,全球正在快速邁向減碳與永續經濟的轉型,氣候行動不再是另類目標,而是策略資產。對台灣而言,善用氣候政策將有助於前瞻性地打造經濟安全,同時創造在國際綠色市場的競爭優勢。

本文嘗試探討台灣如何透過公共政策強化氣候政策與經濟策略的整合性發展,以應對保護主義浪潮及氣候挑戰。我們將涵蓋以下五大核心:

1.台灣出口依賴下的經濟脆弱性(特別是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2.如何將氣候行動整合進經濟韌性策略(包括綠色產業轉型、供應鏈創新、能源轉型);

3.如何掌握全球減碳趨勢所帶來的貿易與產業機會(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全球綠色科技需求);

4.可運用的公共政策工具(如碳定價、綠色金融、研發補助、出口多元化與國際外交);

5.可借鏡的國際最佳實踐案例。

最終目標是提出一份整合性政策路徑圖供決策者參考,期能在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與氣候變遷的雙重壓力時,轉危為機,鞏固長期發展的根基。

二、台灣出口依賴與貿易風險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約70%(相關報導: Stephen Ezell,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Trade Linkages With the U.S. and Global Econom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 ITIF)。這樣的高出口佔比使得台灣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無論是景氣波動還是政策變動,都可能產生放大效應,對就業與經濟穩定造成影響。

台灣出口市場高度集中,主要集中於幾個大型經濟體,尤其是中國與美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近年成為日益重要的貿易夥伴。2024年,台美雙邊貨品貿易總額高達1586億美元,其中美國自台進口增長超過 32%(相關報導:Ben Blanchard, Taiwan says US tariffs unreasonable, partly blames Trump policies for trade surplus,  Reuters),導致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740億美元 (相關報導:Taiwan becomes 7th largest U.S. trading partner in 2024, Focus Taiwan)。 (相關報導: 不尋常對話》為水也能開戰?氣候變遷成戰爭導火線 趙恭岳19日開講解析台灣挑戰 更多文章

正因為如此明顯的順差,台灣成為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目標之一。美方提出的「互惠關稅」制度下,計畫針對台灣商品徵收32%關稅,試圖「重整」貿易平衡(相關報導:Ben Blanchard, Taiwan says US tariffs unreasonable, partly blames Trump policies for trade surplus, Reuters)(台灣方面已強烈表達此舉不公平) (相關報導:Cabinet decries US’ 32 percent tariffs, Taipei Times )。除台灣的製造業與傳產出口將受到嚴重衝擊外,而原本被認為暫時豁免的半導體除外,已然被川普表示的全面針對所有商品課稅而改變。(相關報導:President Trump Orders Tariffs on Practically All Goods Import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