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新制上路恐慘了!專家曝1行業將掀倒閉潮,成本暴增、加速退出市場

健保署針對「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提出修法構想,醫界擔心恐掀起倒閉潮。(資料照/洪煜勛攝)

近期健保署針對「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提出修法構想,計畫以醫事人員的薪資為健保特約資格的門檻,若醫院與診所所聘人員的薪資未達勞動部公告的最低工資2倍及1.5倍,將可能喪失健保特約資格,屆時民眾就醫將需自費。此舉一出,立刻在醫界引發廣泛關注,尤其基層診所憂心成本無法負荷,恐掀起倒閉潮。面對外界質疑,衛福部長邱泰源強調改革仍在討論階段,會廣納各界意見,盼在兼顧病人權益、醫療品質與人力尊嚴間找到平衡。

健保署擬以薪資門檻審特約資格 基層診所憂掀倒閉潮

健保署表示,此次修法是為改善長期醫事人員待遇過低的問題,期盼藉由制度引導醫療機構重視人力投資。但醫界人士指出,單以投保薪資作為標準恐失精準,許多醫院實際給付高於投保薪資,卻因稅務或保費考量未調整帳面金額,若將此作為唯一依據,可能誤傷配合度高的機構。此外,城鄉醫療資源落差大,若一體適用全國標準,對偏鄉與中小型醫療機構將形成沉重壓力。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建議,修法應採「分級、分區、分階段」推動,根據醫院規模與地區條件設計彈性標準,並設立過渡期,避免一刀切造成基層體系退出市場,影響醫療可近性。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目前基層已面臨醫事人力流失、病患量能不足等挑戰,若再因無法符合薪資門檻而失去特約資格,將加速人力萎縮,進一步惡化醫療服務分布。

另一方面,醫療工會與醫改團體普遍肯定改革初衷,但呼籲政府應同步提出財務配套。例如提高偏鄉點值、設立人力補助基金,讓中小型機構有資源調整薪資結構。此外,也有醫界呼籲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例如病房人力配置與專業分工規範,才能從制度面真正改善醫護勞動條件與醫療品質。

總體而言,這波健保改革企圖回應長年累積的人力困境與待遇失衡問題,方向獲得不少正面評價,但執行過程勢必面臨地方差異、制度設計與財務現實等多重挑戰。邱泰源強調,政府希望打造「三贏」局面,讓醫事人員有尊嚴、院所能持續營運、民眾獲得穩定照護,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有足夠時間與空間凝聚社會共識。 (相關報導: 淡江輔仁都沒進榜!最強私立大學是這1間「贏過台清交」,學生表現排全國第一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