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注意了!健保不再幫你扛到底 這類人未來補助「不給或打折」

健保署強調,針對病情已穩定卻仍不願出院的住院患者,並非全面不給付,而是會根據個案保留「減少給付」的彈性。(示意圖/PIXABAY)

健保署近日指出,將修正《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針對病情已穩定卻仍不願出院的住院患者,未來若不辦理出院或轉院,將面臨「健保不給付或減少給付」的處置。這項修法可望改善所謂的「社會性住院」問題,提升病床使用效率。

為何修法對醫療現場如此重要?

現行規定僅提及病患病情穩定應協助出院,但無明確處罰機制,健保署醫管組長劉林義表示,這讓醫院在面對賴著不走的病人時難以執行出院規範。未來修法後,醫院將能依法說明,並酌情調整健保給付,對提升醫療資源流動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病人不走,會對他人權益造成什麼影響?

事實上,過去就有實際案例,台北榮總曾有一位91歲的張姓董娘,在病癒後仍堅持不出院,長期占用病床達4年半,最終欠下774萬元病房費用,醫院協調無效後提告,最終法院判院方勝訴。這類案例顯示,若無法可依,醫療機構難以解決資源被不當佔用的問題。

是否所有不出院者都會被「斷健保」?

健保署強調,並非全面不給付,而是會根據個案保留「減少給付」的彈性。醫院必須先經過醫療團隊的專業評估與出院準備程序,並與病人或家屬充分溝通,才可能啟動此機制,並非一刀切式處理。 (相關報導: 藥價大漲成定局?川普放話對藥品課重稅 這幾類藥恐消失台灣市場 更多文章

修法對病患與醫院有什麼幫助?

醫改會指出,這項修法具有宣示性意義,讓醫院在善盡專業評估與轉介責任後,能有法源據以處理特殊個案,核心重點仍在於落實出院準備與轉介支持,並非對患者進行懲罰,而是保障整體醫療資源的公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