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宣布對台徵收32%的對等關稅,許多台廠的東南亞製造地面臨危機。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今(11)日在民眾黨舉辦的「關稅新局下台灣產業的因應與選擇」論壇中呼籲,政府應儘快推行2次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專案,否則傳統產業在未來3至5年只會越來越糟。
王健全表示,台灣未來面臨的結構調整,政府和產業都需要共同做好準備,而在川普關稅政策的市場震盪中,台灣遭受最大危機的是五金、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目前,台灣零組件產業正面臨數位轉型的階段,在此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成本將持續增加,但在短期內卻難以見到效益,這對中小型企業而言會是一場艱鉅的挑戰。
王健全呼籲,政府應儘快擬定2次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專案,讓台灣和中國、東南亞等競爭國家建立區隔。他談及過去產業升級的完美案例,就是台灣在1990年代時就透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利用人才培訓等手段,贏過了當時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
王健全指出,傳統產業在近年面臨三大壓力。首先,日幣近年大跌,進口日本商品的成本隨之降低,在比較同等價錢後,廠商們發現很多日本工具機的零組件,品質略勝台灣。再者,中國內部市場需求降低,許多廠商都大量轉向低價外銷,且目前中國市場的生產、銷售能力更勝以往。第三,許多廠商為了避免美中2國科技衝突,採取台灣加一(Taiwan plus one)的佈局以降低風險,三重壓力下,現在又面臨川普的對等關稅,傳統產業的危機恐將持續3至5年。
王健全表示,台灣高科技零組件在美國的市佔率從2018年約12%至2024年迅速漲至23%。為了趕上AI科技的市場浪潮,台灣大量對美國出口GPU、智能汽車零組件等高科技零組件,這讓台灣獲得大量營收,是目前台灣市場成長狀態最好的商業領域,在對等關稅宣布後,卻也成為衝擊之一的市場。王健全提到,台灣去年對美出口增加,多是資通訊產業和半導體業,但川普祭出對等關稅,台灣是一體受害,產業未來都將面臨競爭激烈的問題,尤其傳統產業會更加辛苦。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