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打著「對等」的旗號,於9日對86國發動關稅大戰,此舉造成全球經濟震盪,股市大跌,道瓊斯與納斯達克分別下跌4%與6%,普爾指數創下新冠疫情以來最差單日表現,反映出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悲觀情緒,真可謂害人害己。關稅戰簡單粗暴,處於國際風暴之中的台灣未能倖免,慘遭課徵32%對等關稅,影響最深的產業包括電子資訊產業、金屬機械產業、汽車零組件、鋁鋼製品、石化、塑膠和橡膠等。
關稅會對台灣經濟產生什麼影響?根據經濟部的統計數據,台灣去年對美國出口高達1,162.6億美元,貿易順差為739.3億美元。出口占台灣總體GDP的65%至70%,其中對美出口佔23.5%。根據學者的保守估計,台美貿易約佔台灣GDP的15%到20%。台灣對美出口主要集中在資通訊產品和電子零組件,分別佔整體的52%和13.4%,多數公司(如廣達和川湖)在美營收比重約佔20%至50%。不難推測,美國客戶為降低關稅壓力,會要求供應鏈一同分擔關稅,導致廠商利潤下滑,出口動能下降。利潤下跌也會使台灣公司降低投資意願,暫停投資計劃,導致國家經濟活力不振。另外,進口商會把成本轉嫁給美國的消費者,提高進口商品價格,致使市場消費需求減弱,加上有些低關稅國家生產成本低於台灣,台灣出口必受衝擊。根據彭博模型估算,關稅一旦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將減少約63%,等於GDP收縮約3.8%。據此,關稅對台灣的經濟影響不容小覷,相關上下游供應鍊和數以萬計的僱員都面臨著損失和失業的風險,若政府解決不當,台灣公司在國際經貿中的競爭力和營收,以及未來的經濟成長勢必削弱。
針對美國關稅政策,民進黨政府提出諸如二十項措施、八八〇億元協助方案以及增加對美採購和投資等應對策略。不可否認,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民心,提振支持者對政府的信心,紓困中小企業,緩解燃眉之急。此外,開擴多元市場有利於減少對美出口依賴,分散企業風險。但政府忽視了台美經貿上的結構性衝突,即使增加對美採購和投資,美國政府絕不會就此罷休,反倒會窮追不捨,獅子大開口。關稅只是障眼法,改善貿易逆差或對美貿易條件填不滿美國的無底洞,其真實野心是加速台灣高科技製造業產線遷往美國。川普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稱「台灣奪走我們所有電腦晶片及半導體」,更警告台積電不到美設廠就繳100%的關稅。所以,政府的方案是治標不治本,無益解決台美經貿的深層矛盾,加大對美投資力度甚至會斷送國內企業的競爭優勢,加劇製造業外流和產業空心化的危機。
面對關稅大棒,台灣政府誠意十足,談判還沒開始就向美國亮明底牌,拿出「零關稅開始談」和增加天然氣進口的誘人條件。反觀其他國家如日本和以色列,從未在談判初期就把底牌掀開,而是深謀遠慮,從長計議與美國的談判策略。賴政府的善意正中川普政府下懷,也讓川普認為台灣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只要稍微施加壓力,就會就範。賴政府沒有看清川普是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交出護國神山「保護費」絕不會讓他息事寧人。川普只想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而一味地退讓只會增強他掠奪台灣的慾望,開出更不合理的要價。此時此刻,與其單方面與美交涉,台灣政府更應該向周邊國家遞出橄欖枝,釋出強化經貿合作的善意,共同抵禦關稅威脅,避免落入孤立無援,形只影單的談判困境。
關稅海嘯席捲而來,如今台灣面臨兩難:一方面,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出口數量減少會對本國經濟造成嚴重危害;另一方面,完全接受美國人的條件,會損失百億的稅收,高科技技術流失海外。在貿易談判的緊要關口,台灣政府必須平衡兩難局面,調整談判策略,展現比過去強硬的姿態,與美國政府不卑不亢地協商。台灣也要向其他國家學習關稅談判的技巧,吸取對方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台灣要整合現有的經濟和科技資源優勢,把精密機械、工具機等為數不多的「隱形冠軍」轉換為談判桌上的籌碼,而不是把自己的重要資源拱手讓人,淪為美國予取予奪的口袋。 (相關報導: 沈旭暉專欄:引戰─川普的全球關稅戰終極目標何在?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餐飲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