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香港得到的是承諾還是謊言?「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走過的路⋯

「一國兩制」是謊言還是承諾?香港人真的幸福嗎?(圖片取自Pexels)

一國兩制是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實現中國統一目標所提出的原則。後相繼適用於曾分別為英葡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及澳門。但香港20多年來已爆發連串爭議。

●「一國兩制」由來

一、起於中共對台政策

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重申期望兩岸和平統一。

1981年9月30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闡述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政策(葉九條)。一般認為,「葉九條」已涵蓋往後「一國兩制」的基本意涵。

1982年1月11日,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9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是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中國人大會議通過新的「憲法」,其中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第31條就是實行「一國兩制」,也就是「一國兩制」已載入中國的根本大法,有了憲法保證。

二、港澳實施

中英自1979年開始對香港主權移交問題進行多次討論。

--1984年6月22日,鄧小平明確表示在香港實施兩制及「50年不變」:

「我們多次講過,我國政府在1997年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香港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國際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變,香港可以繼續同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和發展經濟關係。我們還多次講過,北京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這也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對香港的政策50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重申實施一國兩制。

中國和葡萄牙後來進行澳門主權移交問題會談時,也提出一國兩制。

--1990年、1993年,中國人大會議先後通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分別在當中明定,「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香港要求「真普選」引爆兩制爭議

一、背景

基本法明定香港要以「循序漸進原則」實現普選。

2007年,中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不實行2012年「雙普選」的香港泛民主派要求,確定香港普選時間表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特首),2020年立法會全部議員可由普選產生。香港泛民主派不滿,發動多次遊行。

2010年4月14日,港府發表「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人數由原本800人增加至1200人,每屆任期5年;立法會議席由60個增加至70個。

2013年1月16日,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投稿信報,鼓勵港民及民間領袖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形式表達港人自決的權利要求。他表示,若香港民眾不再施以更進一步的行動,普選的目標將會無法達到。 (相關報導: 30多人擠在動物籠子中、腿都無法伸直…香港人用「蝸居」切身之痛,告訴你一國兩制的下場 更多文章

2013年3月27日,戴耀廷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牧師朱耀明(合稱占中三子)共同開記者會,發表「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信念書,表示運動的目標是爭取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運動的成敗取決於公民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