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重創後逐漸回溫的觀光業,卻又因為川普發起的關稅戰,再度受到打擊,據預估,台灣今年的入境旅客可能只有750萬人次,遠低於原先的千萬目標,根據觀光署的最新統計,2023年台灣出國旅客已回升至1684.9萬人次,接近疫情前的水準,來台旅客卻僅785.7萬人次,為2019年的66.2%,出入境人數差距高達900萬人,創歷史新高。
入境市場遭外資霸佔,旅行社接連倒閉
面對這波旅遊寒冬,最受衝擊的是本土旅行業者,繼興南旅行社在2月熄燈後,老牌的昇漢旅行社也宣布營運至4月底結束50年的歷史,接班30年的二代負責人柯牧洲直言,政府長期忽視入境市場,加上外資搶進、產業一條龍化,台灣本土旅行社根本無法競爭。
昇漢過去專門接待日本與中國的團體旅客,鼎盛時期年營收可達一千萬至三千萬元,但自從2016年陸客驟減,加上日客回流緩慢、其他國家推廣難度高,公司營運每況愈下,如今即使重啟兩岸觀光,柯牧洲也不看好本地旅行社能從中受益,因爲多數的市場早已被「港資」與「外資業者」掌握。
他坦言,現在做入境的旅行社只剩不到10家在苦撐,其他不是關門,就是轉型或轉手,他選擇提前收手,反而認為是一種解脫。
觀光亮點不足、消費力下滑,台灣旅遊業復甦進度落後
除了產業結構與外部競爭壓力,台灣本身在國際觀光吸引力也顯得十分薄弱,台灣國際觀光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玉華指出,相較於越南的佛手橋、泰國的富國島等大型景點,台灣的觀光缺乏記憶點,難以吸引旅客,若不加強推廣或開發新的亮點景區,入境市場將更難翻身。
另外林玉華提到,現在兩岸觀光尚未解封,缺少陸客的市場,讓日韓與東南亞旅客的入境旅行社競爭愈發激烈,但與出境市場相比,入境業務的獲利有限,每位旅客只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與出境團數千至上萬元的利潤根本無法比擬,如果無法掌握高端族群、獎勵旅遊等這類型的市場,多數業者更難以生存。
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也點出關鍵,目前國際觀光人次雖然已回復8成,但陸客空缺高達200至300萬人,不補足這塊缺口,又無力推廣新客源,達成千萬人次恐怕成為空談。 (相關報導: 沒人要來台灣玩了?去年入境旅客大跌「這3國負成長最嚴重」…觀光署曝「2大原因」出手救國旅 | 更多文章 )
靜宜大學副教授黃正聰也警示,受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走弱,人民減少出遊支出,未來不只入境市場會下滑,出境旅遊也可能出現負成長,亞洲如日、韓、泰等觀光大國也難以置身事外,不少免稅商店甚至傳出歇業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