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可借民力!夜間力有未逮?
無論是全面動員下的民力徵用,還是平戰轉換的第二海和陸軍,以及警察、民防甚至路人等的防禦自衛力量,在白天時都能輕易快速的「參一角」幫忙國軍「擋」一下,但在電力系統癱瘓下的夜幕來襲之後,這些力量是很難在無光環境下作業並維持支援作戰的能力。
國家戰時存亡之際,根據動員法規相關理念,動員及徵用各式民間人力、物力、載具、機具、設施裝備等,自然無可厚非,但民間資源並非出於專門軍事概念下所建構,故對於夜間環境之應對仍以可見光源為主,無論人、事、物都很難有全面應對無光環境的準備,所以即便民間完全動員備便,也很難有全套夜視裝備出現可借國軍部隊使用。不似車、船等載具與基礎物資,民間平時的使用量可作為戰時供應部隊的備用量,夜視鏡等裝備反而是要「反過來」看待,由國軍平時準備超額的備量,戰時自身使用之餘亦有餘力能提供給所動員之人及物力,以協助其升級發揮全天候支援量能。
夜戰不止夜視鏡!
全天候夜戰能力在先進國家軍隊中早已非新鮮事,我三軍近年引進之大型主戰載台與裝具亦多視為「標配」成套引進,然最末端之單兵個人用夜視裝備不能說付之闕如,但近年似乎才剛重新起步,緩過神來拿著20幾年前的型號(現行為TS-93、96系列,數字按國造武器編碼習慣為研發之民國年)還想改出甚麼新意思?前代產品為TS-83、84系列,下代產品為尚未量產之XTS-113型,分別隔了12年與17年,即便113型順利列裝,國軍對夜視鏡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實在不敢令人恭維,好在前年美5億美元軍援項目包含夜視設備,但詳細內容數量不詳且非常態,故緊迫之需求仍舊無法緩解。
除夜視鏡外其配套瞄準所需的雷指器、IR補光燈、熱成像等,甚至簡單如求生燈及夜視環境下供反光識別用的「貓眼」布條,在國軍當中都極為罕見,更不用說國際市場上日新月異的各式信號增強科技,除整合最新科技的全功能款外,其實也不乏配合舊機升級的輔助款可選,國造堅持下雖有其顧慮,但總強調對標國際產品的設計理念,最後開發出的產品卻越來越難讓國民信服。 (相關報導: 幕後》台灣取經美國的神秘軍醫 總統點名「前進外科小組」社會防衛韌性演習出陣 | 更多文章 )
方便訓練?還是裝備齊全前的必要之惡!
近來操演頻繁且愈加接近真實情境,唯單兵在夜間項目中仍罕有使用夜視裝置,但頭盔上的「手電筒」反而頻繁出現,儼然成為「標配」裝置,綜觀外軍單兵裝備,雖不能說完全沒有頭盔裝「手電筒」的配置,但可以說是罕見,因夜戰任務實際需求,會先準備夜視鏡及其相應配件,再有大量限制空間作戰需求時才會選擇加裝於槍身上方便指向與開關,且使用時機大多為白天的室內暗處,款式則非單純白光「手電筒」須包含不可見光照明功能供夜視環境下使用,最後真的有大量行政或作業需求之人員才會特別考慮在頭盔上安置輔助之小型補光設備,此類設備多以方便旋轉切換角度和防誤觸等,避免反光及意外暴露為主要設計訴求,意謂在非安全環境下或不得已狀況中不要隨意開啟,又無光環境當中的「光源」是唯一能瞄準的目標,這也是「手電筒」此類純指向性的可見光配件,外軍單兵鮮少裝在頭盔上的另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