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大刀一揮,關稅海嘯席捲全球,股市劇震不但一片綠油油,許多產業也連帶受到影響。《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湯瑪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今日最新專欄指出,川普新一波對中國徵收關稅的威脅,不僅可能導致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更可能反而加速中國製造業的全球擴張與供應鏈重組,讓這場川普設計的關稅圍堵「正中中國下懷」。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川普的關稅戰雖然強硬,但若不謹慎操作,反而讓中國得以借勢轉向「全球南方」,甚至促使其他國家與中國加深經貿連結,削弱美方制衡力道。
翁履中在臉書引述弗里德曼最新專欄指出,新冠疫情以來,西方企業大量撤離中國,導致美國對中國產業現況的理解出現巨大斷層,而中國趁此期間完成先進製造業的大規模升級,已打造出全世界前所未見的「智慧製造引擎」。這股新製造浪潮正推動中國產品出口激增,正在全球引發製造業「海嘯級」裁員壓力,即便歐美、日本與東南亞感到焦慮,中國依然全速推進,而美國卻選擇以「全面開戰式」的關稅作為唯一回應。弗里德曼痛批,與其對全球開徵關稅,美國應聯合歐洲與亞洲工業國,共同制衡中國。
川普打造全球抗中經濟戰線 台灣恐將面臨兩難
翁履中表示,值得關注的是川普可能的下一步,不再只是美國對中加稅,而是要求包括台灣、日本、歐洲、印度等重要夥伴國,也同步對中國實施類似的懲罰性關稅,打造「全球抗中經濟戰線」。這不只是一個口號,從川普近期的強勢外交言論與經濟官員釋出的訊號來看,這樣的要求很可能成為2025下半年美國與各國進行雙邊談判的新條件,屆時,台灣將面臨兩難,若不跟進,恐被視為「規避制裁的漏洞」;若跟進,則需承擔來自中國的反制風險。
翁履中指出,台灣當然可以努力談判、爭取豁免,但當川普政府對超過50國都施壓談判時,我們恐怕很難樂觀期待台灣會得到特別的關愛。尤其是如果川普把「對中課稅」作為交換「降低對台關稅」的條件,台灣要不要答應?如何答應?這會是攸關未來經貿與安全的關鍵考驗,因為台灣不能忽略另一個更關鍵的風險「兩岸政治效應」。
若配合美國對中課徵 台灣成關稅戰共犯?
翁履中續指,若台灣配合美國對中國課徵懲罰性關稅,北京是否會視之為「關稅戰的共犯」?是否有可能認定這是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進而落入《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中「非和平方式」的正當條件?根據《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中國可在「台灣發生重大事變導致分裂」、「和平統一失去可能性」、「外國勢力干涉」等情況下採取非和平手段。
翁履中提及,若台灣被視為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北京內部壓力極大,特別是在民族主義民情升溫的當下,台灣必須非常理智的理解,中國對美國的強硬有其彈性甚至讓步空間,但對台灣問題的敏感,卻容忍度極低。
翁履中:台灣不是美國 不能只是選邊
翁履中表示,若台灣被迫在經濟政策上向美方靠攏,台灣政府和民間需要有3項對策。第一,同步強化對北京政情與社會民情的掌握,避免政策動作被誤讀、過度解釋;第二,政府對外要靈活應對,對內更要說明風險,不要讓人民誤以為一切只是貿易談判,因為對美關稅談判,實際上也牽動台灣的地緣安全風險;第三,思考如何在配合美方之餘,仍保留與對岸溝通的機制與合理區隔空間,避免被視為完全捲入對抗。
翁履中最後指出,川普的邏輯是要談好生意,得先選邊站,但台灣不是美國,不能只是選邊,更必須想清楚每個選擇的成本已經應該先做好的準備,不管哪一種立場,也不管是否要更用力抗中,別忘了最重要的目標是「保台」。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