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32%對等關稅,並於 4月9日起生效。此刻同時,國內銀行、保險與證券業則發生一件最大盛事就是金管會終於點頭了,同意台新金併購新光金,「新新併」為國內首宗金控公司「合意併購案」,從合併基準日起將更名為「「台新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新新光金控」),英文「TS HOLDINGS」,T代表台新、S代表新光。回顧台新金和新光金雙方23年來終於談成合併,市場占有率與規模將大幅提升,躍升為全台第4大金控公司,完成雙方金控版圖的最後一哩路。
其中,合併第一步是金控合併,主要子公司就是台新銀行、新光人壽、台新證券,而「台新人壽」(前身是保德信人壽)這個品牌名稱其實只存在3年,與新光人壽的62年無法相比,所以會放棄台新人壽的名字,因為新光人壽有更強的市場知名度與品牌價值。台新銀行、台新證券為存續公司,新光銀行、元富證券為消滅公司,合併後持續維持台新銀行、台新證券名稱。同時,規畫於2025年7月底前完成金控合併,之後將儘速進行旗下銀行、保險、證券、投信及創投等子公司的整併,從財務的觀點來看就是發揮合併達到綜效(Synergy)。
在《墨子 耕柱篇》有一段類似「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描述:治徒娛、縣子碩兩人問於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墨子曰:「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大意是說:「墨子認為『行義』就像築牆:能築牆的人築牆,能填土的人填土,能察看的人察看,牆就可以築成,行義就像這樣。能辯論的人則辯論,能解說典籍道理的人請盡力解說,能做事的人請多多做事,這樣就可以達成義事」。做為台新金與新光金「合意併購」,留下「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山頂會合」的最佳寫照。
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理論之父 Kurt Lewin(柯爾特.李溫)曾提出成功組織變革的三個步驟,依序為:「解凍」→「改變」→「再凍結」。根據Lewin的三步驟理論,組織變革是用來克服偶發的阻礙(風雨),之後就恢復穩定的平衡狀態。被併購的員工雖有安排「員工安置計畫」,然而從員工角度而言,抗拒變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不確定性、慣性、損及個人利益,以及認為變革對組織沒有好處。
原兩家金控合併為一家金控,代表著只有一位董事長及一位總經理。各層級主管亦產生更替。簡言之,在組織變革中,影響併購後三大變革:1.「結構變革」包括:專業化分工、部門劃分、指揮鏈、控制幅度、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以及制式化程度等;2.「技術變革」,包含工作程序、方法與設備。近年來,最明顯的技術變革可能是AI;3.「人員變革」是改變員工個人或團隊的態度、期望、認知及行為,代表著雙方組織文化的差異、組織衝突與企業經營權的改變。尤其是在華人社會中,有句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換句話說,你(妳)跟老闆「不同心」、「不同色彩」、「不同頻率」,老闆如何能提攜你(妳)呢?其中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23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昔為江湖客,今日再雲湧」。期待,此次兩大金控合併為一家金控後,在雙方具資源互補性的合作之下,「合意併購」後旗下子公司對客戶的金融、保險服務與權益將維持不變,員工的權益、職涯發展與工作環境也獲得充分保障,公司將致力打造勞資和諧的企業文化,讓整合發揮最大價值。提升商品服務、人員培訓與品牌經營,最終目標則是創新與綜效。 (相關報導: 沈中元觀點:「新新併」有關係人交易條款的適用嗎?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