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中國近300年,八旗對清兵入關和此後維持政局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隨入關成為統治中原的支柱。然而,隨著時代演變,八旗軍在清朝覆滅後,百萬清軍都去哪了?事實上,其中一支殘餘部隊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滅亡後,百萬清軍都去哪了?
根據《搜狐網》指出,當一個王朝滅亡後,該王朝的軍隊便會分崩離析。清朝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最後一個朝代,當其覆滅後,百萬清軍的下落,成為世人好奇的事。
西元1601年,努爾哈赤將其部下分為四旗。西元1615年,他又將部下擴建為八旗,這八旗將士便成為了清軍發展的根基。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自立,建國後金,在這一階段內,八旗制度便成為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體現。
八旗制度為清代社會中一種特有的組織形式和軍事制度,八旗制度打破從前的軍隊管理方法,儘管在八旗內部,有著滿、蒙、漢軍之分,但由於其同屬一套制度,所以,彼此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很大。
當清軍入關後,八旗大軍便將漢人部隊收編成職業兵,並將其歸為綠營,與八旗大軍做出相應的區別。
由盛轉衰,死於安樂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內部卻逐漸腐化,這樣不平等的人為劃分階層在這一階段內顯現出弊端,大小戰事皆有漢人所組成的職業軍負責,許多旗人家族的後代就靠著世代庇蔭領取了微博的月錢,自己也並沒有什麼生存的能力,整日無所事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內部越發混亂,其軍事戰鬥能力也遭到相應削弱。
清朝末期,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朝廷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其中李鴻章主導的「北洋水師」和「北洋新軍」成為重要軍事力量。尤其是北洋水師,於1888年正式成立,是當時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艦隊,甚至被譽為「東亞第一艦隊」。
然而,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因戰略錯誤與後勤不足,最終在黃海慘敗,全軍覆沒。
八旗大軍曾是清朝最強戰力,但隨著時代變遷,八旗軍也歷經多次慘敗,最有名的莫過於八旗兵敗英法聯軍,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廷派出八旗軍迎戰。昔日威風八面的八旗大軍,面對洋槍洋炮毫無招架之力,戰場上潰不成軍,甚至出現不戰而逃。聯軍順利攻入北京,焚毀圓明園,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這場慘敗也象徵八旗軍徹底衰敗,無法阻止當時內憂外患的清朝失去昔日榮光。
清朝滅亡前就遷居
事實上,根據中媒《中華文史網》,乾隆九年時,決定將3000戶旗人遷移至拉林,讓他們在當地生活以緩解財政壓力。依照八旗的編制,每旗又分別由三個旗屯,分別是頭屯、二屯和三屯,在拉林,總共由24個旗屯,被稱為「京旗24屯」。拉林其實就在如今的黑龍江,此外,乾隆時期遷往拉林的旗人中,其中就有和珅的後代。
有一支軍隊隱匿於香港地區
當清朝正式滅亡後,八旗軍便遭遣散回鄉。而一些不甘就此過著平庸生活的八旗子弟,則選擇加入各地軍閥。可見,清朝百萬大軍此時已然分崩離析,不再有著從前的輝煌之勢。
民國初年,八旗衙門因《清室優待條件》獲得保留部分職能。1938年,隨著最後一支八旗組織新疆錫伯旗營被改編為縣治,八旗成為歷史。
但在對清軍進行更深層的了解時,世人卻發現,百萬清軍中,存留下了一支非常神秘的隊伍。這支隊伍在清朝覆滅後,一直隱匿於香港地區。
西元1842年,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政府。在這段時間內,儘管香港島上的九龍城寨已然成為極度混亂的地帶,但可清政府卻不願意放棄對九龍城寨的管理。最終,一支清軍被派往九龍城寨駐紮,當清朝覆滅後,由於這支清軍無處可去,便只能繼續留在九龍城寨中,維持著從前的編制。
而清朝正式滅亡於1912年,直至1987年,九龍城寨內部的清軍才被發現。經過中英協商,最終,這支部隊被原地解散,清軍自此徹底消失,正式走入歷史。
資料來源:《搜狐網》、《維基百科》 (相關報導: 為何古代發行大量銀兩,清朝滅亡後卻都消失了?專家揭秘課本沒說的「3大去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陳得馥